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1年,继《故乡》后,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把对《新青年》的“政治”与“中国的人生”的“路”的思考,转向了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它联系着鲁迅改造“愚弱”国民精神最缺乏“诚”的价值取向,也与鲁迅对民国共和危机渊源的思考密切相关,隐含地呼应着《新青年》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文化运动。这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的出版为其开端。当时,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鲜明地树立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展开勇猛的进攻。他们反对袁世凯之流推行的政治专制和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政治民主和思想文化民主;反对对封建文化传统的迷信、屈从,主张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对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评价;反对保守复古,主张革新创新,从而掀起了我国“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一部《热风》记录着《新青年》由高潮到分化的转变时期鲁迅坚持战斗的历程和他的战绩,《热风》以世界的视野、现代的眼光批判中国“陈旧”的“国粹”,它的启蒙意义在于催促民族通过反省自新自强,由“中国人”而“世界人”。  相似文献   

5.
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属于思想史上的一个学术元命题。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杂志曾是引领一个时代现代性方向的思想重镇。尽管其作者群体在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不尽一致,但是他们在走向现代性这一点上却殊途同归。他们打造的思想谱系为日后现代性空间的开拓埋下了伏笔。在个人、社会与国家之不同的倚重与张力之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三者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交织、转换以及“合力”营造对20世纪整个现代性的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聆听到“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总体舆论攻势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生成与导向留下的空谷足音。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与王蒙的《青狐》立意在对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知识分子经历“创痈”及由此引发的精神“畸变”的揭示与反思,提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应该重新省察自身,重视自身的精神拯救,信仰问题仍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今天面对现实的首要问题。同时,细读文本随处可见作家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有意无意地流露,“性别类比的思维模式”制约着小说的叙事方向及人物的行为方式,所以可以把这两部小说作为关于“性别的寓言”来解读。  相似文献   

7.
1918年12月7日,周作人 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人的文学》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基础。但在大陆以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人的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1975至1977年间,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和美国学者夏志清关于“人的文学”观念展开了一场讨论和交流,两位学者议论的焦点以及从中浮现出的问题,其实普遍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中。这一场论争同时也为我们今天重新思考“文学”以及“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工作进展迅速。专题论文大量发表,所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青年》与妇女解放、《新青年》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新青年》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新青年》同人的分化及《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方面。这些文章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遗憾。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主旨变化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新青年》创刊时,其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青年》转而关心社会、讨论“国命存亡”之大政。1920年为适应筹建党的需要,《新青年》改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旨的这种变化是与陈独秀思想的演进一脉相承的,是顺应时代的结果。从《新青年》主旨变化中我们亦不难发现陈独秀建党的起因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角色转换与“五四”同人的分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知识分子主要以《新青年》为宣传阵地 ,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使他们广泛地团结起来 ,形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新增的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想的宣传淡化了反传统角色 ,五四精英群体开始分化。普遍的马列主义宣传及《新青年》成为共产党的喉舌 ,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创刊于1904年的《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在安徽普及社会知识、开启民智、宣传爱国思想的阵地;诞生于1915年的《新青年》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的一面旗帜,也是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进步刊物。《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的主编均是陈独秀,比较这两个刊物创办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报人陈独秀。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成为一代名刊,与陈独秀等人的经营、策划密不可分。上海亚东图书馆为《新青年》的创办提供了最初的支持;办刊主旨的标新立异与作者群体的新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丰富的稿源保证了《新青年》内容的充实;营销广告的刺激和广大销售网络的构建极大地增加了《新青年》的销售量;国家对社会的弱势控制为《新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同人群于1918年形成了最强组合的阵容,以“重估一切价值”为共识,整合思想的多元分歧,推动了新文化的转型,建构了新文学的传统。《新青年》同人的分裂,根本原因并非由于群体内部的分歧,也不是由于陈独秀频繁的政治活动,而是同人精神的溃散,使杂志逐渐丧失了活力,同人群体自然消教。  相似文献   

14.
王得后 《中学教育》2005,(10):40-42
2005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九十周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二年1月改名《新青年》,年底迁到北京。1922年休刊,生命不过短短的7年,真是英年早逝,呜乎哀哉。但它当时曾经名动中国,得到青年的热烈赞同;也遭到“八面非难”,主编陈独秀不得不在1919年1月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种非难,今天依旧不绝于耳。甚至加以引发“革”浩劫,割断民族传统的天大罪名。但纪念它的也大有人在。而我,觉得实在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是“白话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作为现代传播媒介,《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钟扬陈独秀对中国小说的评论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在《新青年》同仁讨论中所发表的意见,一种为上海亚东图书馆标点本明清小说所写的序.《新青年》同仁讨论中国小说,始于一九一七年。首先由钱玄同一月底读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后...  相似文献   

17.
董洪励 《历史学习》2006,(12):13-13
人教版(2003年6月第一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9页有一张《新青年》封面,其中中文“新青年”下面有一行外文“LA JEUNESSE”。许多人以为,该外文是生僻的英语单词,就不加追究。其实,该行外文“LA JEUNESSE”为法文单词,意思是新青年。那么,为什么《新青年》杂志封面要标注法文单词呢?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在陈独秀看来,中国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中国缺乏像西欧那样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思想革命。没有,就要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成功了,也不能巩固。因此,陈独秀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走完从文艺复兴到  相似文献   

18.
论瞿秋白的文学批评思想体系钟俊昆瞿秋白1923年从苏联回国后,先后主持、编辑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先锋》和《新青年》等杂志。他于1923年6月15日在《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发表《新青年之新宣言》一文,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一...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同仁对“Democracy”这一次词语的翻译运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通过关键词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前期刊与后期《新青年》杂志对“Democracy”观念的叙述方式-9建构形式。在建构过程中《新青年》同仁对于“德先生”观念的不同阐释也可看出这一概念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论坛的重镇,它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中国社会,为中国女性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在《新青年》上提出妇女问题的几个方面,比如,贞操、教育职业、婚育等问题,为备受封建宗法压制的广大女性走上真正的解放之路,起了理论前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