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是探索人性的伟大科学假说。不懂心理分析,袭用划成分式的左翼文学批评法,正是严著所反对的"异元批评"。  相似文献   

2.
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中,通过对其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说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3.
魏李娟 《现代语文》2009,(12):67-69
施蛰存与中国新感觉派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但是相比该派的中坚分子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作风,其小说的新感觉特色并不明显,而是在新感觉以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主要的是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仅仅用新感觉来概括其小说特色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他已经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异端分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主观感觉的强调、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完整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5.
拟从施蜇存的历史小说入手,综观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僧人和女人的描写题材,分析施蜇存历史小说中利用心理分析手法对人物感觉准确地把握,以及所呈现出新颖别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创作特色的作家,在文学史上,他同穆时英和刘呐鸥一同被归为“新感觉派”。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施蛰存似乎并不完全属于“新感觉派”,他与中国“新感觉派”存在一种“疏离”。这点可以从他所受外国作家的影响、作品的内容、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除了写出众多形式上求新求变的小说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从刘呐鸥、穆时英到施蛰存,对人物心灵的分析在题材的不断突破和艺术手法的丰富下显得愈趋深广,他们的这类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除了写出众多形式上求新求变的小说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从刘呐鸥、穆时英到施蛰存,对人物心灵的分析在题材的不断突破和艺术手法的丰富下显得愈趋深广,他们的这类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的小说长于以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而他的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为主角和以历史情境为背景的双重性质,使其人物心理矛盾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中人物心理矛盾性的三方面表现,即圣人形象与凡人心理之矛盾,道德理念与人性欲望之矛盾,情欲与死亡之矛盾,从而研究其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新图式 ,它与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同属中国三十年代的意识流小说。施蛰存用心理分析法创作小说 ,突破了弗罗伊德性心理分析的范围 ,深入到了文化的冲突、人物生存的状态以及普通的社会心态之中 ,为小说表现现实提供了使用心理分析方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黄心大师》等众多小说文本,以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参照,集中摹写人物表层意识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因,这种创作特点几乎贯穿他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其突出的先锋性、现代性和异质性,形成了他对文学艺术独特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和旨趣,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新感觉派一直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在借鉴外国现代派文学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但不论他效法西欧还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在文化积累和创作语境等方面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创作上自然而然带有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某些特点。总体说来,新感觉派小说在文化视角、性爱描写以及抒情氛围的营造等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传统特质。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曾在30年代风靡上海,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高度工业化的产物。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新感觉派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这一流派。本文拟从地域、文化、思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新感觉派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显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将军底头》表现地比较典型。其随后的创作虽然已回归现实主义,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他的创作彻底摒弃了现代主义的元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6.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是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二是表现主观感觉,创造主观感觉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图景;三是表现人物心理,着意开掘人物潜意识。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与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具有新感觉派的风格特点,也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同样的意识流结构,不同的叙述模式;同样的意识流“感觉”,不同的“感觉”层面;同样关注情爱题材,不同的视角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在创新艺术感觉和表现方式的同时,还存在着四个主要缺失:都市新感觉的迷惑、人性本能的夸饰、都市历史感的缺失、文本雷同化的危机,致使该流派艺术难以为继,迅即衰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和40年代的张爱玲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有关上海的城市记忆,他们创作的差异既与上海的现代化进程有关,也离不开自身性别和个体体验,但两者都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都市经验和阅读的陌生感,也都表达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寂寞和苍凉。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乡村题材的小说表达了作者试图在乡村重建精神家园的愿望,但乡村固有的愚昧、狭隘及都市现代文明侵蚀所形成的畸形文化形态,彻底打碎了作者虚幻的精神家园,使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现实的地狱。小说表现出作者既渴望又不愿皈依乡村,既批判又留恋都市的徘徊于乡村与都市之间的二难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