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新课改后,数学教师开始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确立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全面发展。数学是一门概念严谨、逻辑严密的学科,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而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思考是数学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引趣激疑”教学的重点在“趣”和“疑”,路径为“引”和“激”,“引趣激疑”理念下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落实在趣味且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上,借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学中要诱导学生发现疑难,产生疑问,最后解决疑难问题,我把这个过程称为“激疑”。在多年的电工教学中总结了“激疑”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对学好这门难学的课程树立了信心。  相似文献   

3.
以疑启思,寓思于疑——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疑问,那将有助于通过释疑解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教学则应该从设疑、激疑开始.本文试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疑惑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设疑诱导”已成为小学教学课堂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一、小学数学课堂上设疑的基本程度1.激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  相似文献   

5.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运用先前学到的知识技能去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过程,或者说在新情境下通过思考去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思考活动和探索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一种过程。现代的数学教育观已经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数学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根据这种观点,我认为“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从这种“活动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新的理念出发,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教给学生把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及构成的“问题”给以数学化的解决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把先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活动,使自己的数学素质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6.
“思考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不少教育家认为,21世纪的小学数学更多地应是一门学习思考的学问,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基础知识和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设疑激思,训练求巧设疑,指的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如创设…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紧密联系,创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激发学生学习愿望,而后通过适时适度的设疑,达到开拓学生思维与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形势下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增长知识 ,锻炼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下面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几种策略。激疑、善问。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能使人的心理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 ,进而拨动思维之弦。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及时创设恰当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知识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向学生激疑 :“张大伯父子和小李叔叔合做生意 ,年末分红…  相似文献   

9.
赖丰秋 《天津教育》2023,(31):174-176
<正>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疑能促思,更能激趣,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与进步。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疑激思”这一教学模式,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或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合理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桑惜雯 《学周刊C版》2011,(7):151-151
义务教育数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实际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我国数学教育从“英才数学”转向“大众数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也决定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意识,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与世界上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数学的思想相协调。如果我们的中学数学教育,仍然只教书本知识而忽视应用,总让学生背定理,钻难题,而对于公民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的问题一无所知,其后果只能逐渐扩大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   总被引:29,自引:28,他引:2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现代数学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设置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程金元 《教书育人》2001,(19):22-24
“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最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他们在1980年向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提交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明确地指出:“问题解决是八十年代学校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发展的课堂环境”等,在我国,以数学问题解决为主题的教育改革与研究方兴未艾。张奠宙教授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他认为:“以问题解决为主导是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的突破口”。“问题解决”是一种以排除教师的绝对权威的灌输方式,代之而起的是促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去解决面临的疑…  相似文献   

13.
悬念具有激情、引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增强数学求知欲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悬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激疑疑能使人心理感觉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促进主动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激疑,则学生可因疑生趣、以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课始我首先进行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只带有刻度的量筒倒入一定量的水,并让学生做好  相似文献   

14.
设置悬念是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的手法,情节到了紧急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和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学生如在学习中产生这种心理,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巧妙地设置悬念是数学教学中教学魁力的一种表现。一、设疑,激发思维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激疑。激疑要先设疑。通常利用新旧…  相似文献   

15.
展示“关于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的教学片段,暴露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困惑。展现教师“设疑——激疑——质疑”的教学策略,揭示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及特点.尝试将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阐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并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从理论和效果两个层面加以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学贵知疑,疑是悟之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是素质教育中值得探导的课题。设疑——导趣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设疑是激趣的有效措施。数学中抓住契机,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新课伊始,单刀直入:“用数字1、4、7能组成多少个(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待学生组成147、174、417、471、  相似文献   

17.
"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和模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料,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问题的实质,掌握规律;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8.
何杰 《新疆教育》2012,(11):157-157
认知冲突既能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振荡,又会催生出乐于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把学生带入”喷悱”的学习境地,为进一步学习蓄积了良好的准备态势,认知冲突源于相宜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一、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  相似文献   

20.
1.激发兴趣,使厌学变乐学。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充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已有知识与未学知识,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临界点,精心设疑,创设能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突破认知界面。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以在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设疑:是否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呢?然后让学生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去验证、去发现。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就能迅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