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论法律条文本身还是实践操作,我国现行遗失物拾得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进一步改善。文章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高对重构制度必要性的认识,并提出完善遗失物拾得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民法典》出台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作为物权法中具有不容忽视地位的遗失物拾得的问题,也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遗失物拾得的问题主要涉及拾得人的通知、保管、交付义务以及责任范围,报酬请求权及费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里,笔者仅就确立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拾得物的归属问题阐述了自己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遗失物拾得立法的重视,完善我国的民法内容。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行《物权法》对拾得遗物效力的规定,拾得人主要享有两项权利:一是费用偿还请求权;二是留置权。这两项权利与其承担的保管、通知、返还、上交等多项义务相比较,是相对缺失和不对等的。因此,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完善,应当肯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吴鲁晋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5):63-65,80
我国法律对于遗失物拾得制度的规定,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过多地强调了遗失物拾得人的义务,而忽视了其该享有的权利,表现出有失公平的现象。法律规定应当在遗失物权利人和拾得人的权利与义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增加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在一定条件下的所有权,来平衡拾得人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如何处理遗失物的归属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现有法律及司法实践存在诸多缺陷,且日益暴露出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我国民事立法应在借鉴各国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明确界定遗失物之概念、法院作为遗失物接受管理机关及其法律地位、酬金制度、拾得人取得遗失物所有权、遗失物又遗失时的法律制度等,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的遗失物归属法律制度,更好地保护失主的财产权利,规范遗失物归属关系,进而使我国民事立法进一步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6.
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缺失,造成法的效力和功效的统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完善及发挥民法定纷止争功能等方面的不利影响。通过比较当今世界各国的立法体例,认为在我国物权法中应确立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并对报酬数额、悬赏广告、有价证券及请求权的限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遗失物适用限制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理论具有一定的不足。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市场交易迅速、高效、安全及利益平衡,遗失物应该适用善意取得。外国有关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比较成熟、完善,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成功的经验构建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8.
遗失物归属是遗失物拾得制度的核心内容。关于遗失物归属有不同的立法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采取拾得人不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国民事立法在遗失物归属制度上,应确立拾得人可以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履行了法定义务;非为不法行为;法定期间届满;失主不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悬赏广告入手,通过我国与外国两个遗失物案例的法律分析对比,对我国与外国关于遗失物民事立法制度进行探究和评析,指出了前者存在的种种弊端。建议在我国民事立法上确立遗失物拾得制度,对遗失物的归属和返还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0.
遗失物是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丧失占有的有主财产。其构成要件包括:遗失人丧失了财产之占有,遗失人丧失占有须非出于本意,非被不法侵害人占有之财产,须非埋藏物,须为有主财产。  相似文献   

11.
遗失物是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丧失占有的有主财产。其构成要件包括:遗失人丧失了财产之占有,遗失人丧失占有须非出于本意,非被不法侵害人占有之财产,须非埋藏物,须为有主财产。  相似文献   

12.
遗失物悬赏广告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遗失人对于遗失物的合法权益和拾得人的债权请求权,是民事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遗失物悬赏广告制度的主要内容,对别国和地区的相关规定做了比较、借鉴,最后对《物权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的遗失物悬赏广告制度内容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3.
最新审议通过之《物权法》虽肯定了悬赏寻找遗失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仍旧未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与附条件先占取得权,并仍规定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此举违背民法的市民法与权利法的本质以及权利义务均衡原则,有必要加以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关于遗失物的法律规范仅限于《民法通则》等72条第2款的规定,简单且有缺陷,本文从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出发,对遗失物拾得的构成及法律效力进行论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有关遗失物拾得制度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各国物权法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物权立法中,此制度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比较了古罗马法、意大利法、德国法等国家关于遗失物的相关立法规定的基础上,检讨我国该制度的立法现状,阐述了我国遗失物立法可以选择的立法路径。  相似文献   

16.
英、美国家是世界上较早拥有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国家。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英、美国家大学实施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借鉴英、美国家大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经验,并与我国大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相关政策作比较,结合大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面临问题,通过合理清晰地界定成果产权归属、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加强大学对各类与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相关书面合同管理措施,提出完善我国大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物权法》对拾得人权利义务规定不对等的现状,大部分理性的经济人都会做出与立法初衷相背离的选择。无论是国外居多的立法体例还是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制度选择,目前在我国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以及授予相应的精神嘉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遗失物悬赏制度是物权法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遗失物悬赏的性质、悬赏广告的法律属性、遗失物的"侵占"之概念等,都是需要辨析清楚的。  相似文献   

19.
遗失物归还可否获酬是我国民法领域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构建遗失物归还可获酬的法律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遗失人的财产权利,有利于我国遗失物立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我国公民权利范围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它对解决民法中因遗失物而产生纠纷的问题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现实经济生活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遗失物制度的发展并非一脉相承,而是承续与断裂并存,并在制度上呈现过截然不同的形态,然而细究其本源,其实质并无不同,其目的都是维护和强化社会秩序。"道不拾遗"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遗失物制度的关键所在,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特性,即法律与道德趋于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