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金本 《新闻与写作》2002,(4):35-35,36
小记者的任务是什么?第一是采访;第二是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这里着重谈一谈采访。 敏锐发现新闻线索 采访新闻,首先要有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什么?新闻线索就是“新闻苗头”,或者叫“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深山里,有人发现一块铁矿石,循此挖下去,挖出了一座铁矿。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苗头”、“初步显露”,就是“线索”。采访新闻也是如此。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 有一位小记者在放学的路上,听到某班的同学情不自禁喊道:“啊,今天的考试真快乐!”他抓住这个线索,采访了这些同学和他们…  相似文献   

2.
由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本单位当之无愧的消息灵通人士和最有权威的“新闻发布官”。因此,通汛员荇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做一名报纸、电台的“优质”、“高产”通讯员,就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本单位领导经常打交道的方法及技巧。通讯员采访自己的领导时,身份有别于一般记者,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由于长期的上下级关系,通讯员常常会生出自卑感,在采访中往往言不  相似文献   

3.
4.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5.
6.
7.
在新闻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采访对象知名度愈高,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当记者的总想采访名人,以便使自己的报道播、发于重要时段或版面。然而,名人们要么公务繁忙,要么被身边的警卫团团围住,采访他们,谈何容易?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出色地完成对名人的采访任务呢?经验丰富的记者们大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触:仔细琢磨好采访时的第一句问话,力争有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这对整个采访来说,如同初战告捷,即奠定了整个战斗胜利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采访名人时第一句话应该问些什么,这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及其学识、性格、心…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并非高深之论,也非创新之谈,仅仅一点实践感悟而已。然而,编者却喜欢它,喜欢它的质朴.喜欢它的真诚.更喜欢它的实用。“把感想也记下来”,看似没啥了不得的事,但却道出了媒体在“同质化”竞争中的需要解决一个大问题。新闻发展到今天,已无真正意义上的“独家”可言,这就需要记者以“独家”的眼光透析新闻事件的内涵.以深邃的思考捕捉别人所见不到的背景,这时,把稍纵即逝“感想”记下来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会从中发掘出新的“新闻点”来,达到“言人所未言”的目的。“把感想也记下来”,也反映了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和细致。“走马观花”式的采访,“感想”从何而来?蜻蜓点水式的采访,又怎能产生激情?没有激情,哪采的“感想”,写出的新闻又怎能感人?  相似文献   

9.
10.
11.
黄明 《声屏世界》2001,(8):25-26
暗访,在新闻学中没有明确讲到,但暗访与新闻学中的目击采访有相似之处,是在目击采访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目击采访是深入现场,眼见其人,目击其事,认真观察,搜集材料的采访;暗访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诱“敌”深入、引“虎”出山、引“蛇”出洞、请君入“瓮”、“瓮”中捉“鳖”、自拉绳套、做茧自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17.
18.
19.
在报界竞争激烈的今天,充分调动读的阅读欲望,是记采写、报道的一大责任,也是一张报纸扩大影响,增加发行、吸纳广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