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正> 在经济理论史上,凯恩斯主义体系的确立,被视为对古典经济学,尤其是对萨伊定律的“革命”。在一定意义上,“革命”之说还是成立的。但是。我们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少误会,因而有必要对凯恩斯的革命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拟就凯恩斯的“需求分析”与萨伊定律的比较,说明上述误会之所在,以及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为此,我们首先分别介绍两个人理论的梗概。  相似文献   

2.
一、企业家在现代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什么是企业家,人们有不同的描述,早在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豪·巴·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企业家是将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生产的人。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企业的出现,发生了资本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的分离,逐步形成了企业家阶层。为此,著名经济学家韦伯斯在《新世界词典》中,把企业家概念界定为:“一个经济冒险事业的组织者,特别是组织、拥有、管理并承担这一事业全部风险的人。”而对企业家涵义作出更明确科学界定的是美国知名学…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萨伊定律被误述、误解甚多,萨伊认为生产和供给决定需求,而不是相反。用现代经济学语言来描述萨伊定律,或更为准确地说是萨伊的需求原理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是其它非竞争商品的供给的函数。"其不证自明的真理性使之应成为分析、认识宏观经济问题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萨伊定律被误述、误解甚多,萨伊认为生产和供给决定需求,而不是相反。用现代经济学语言来描述萨伊定律,或更为准确地说是萨伊的需求原理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是其它非竞争商品的供给的函数。"其不证自明的真理性使之应成为分析、认识宏观经济问题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新古典主义产生前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两种不同解释失业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始终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之中。但是,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发表之前,集资产阶级经济学之大成的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却不把失业问题当做重要问题来对待。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经济机制本身可以自动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当经济过程中出现失业时,他们也只是用“自愿失业”(由于工人不接受现行工  相似文献   

6.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特征是复活“生产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认为减税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重申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这些论点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但其根本性的缺陷在于抹杀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放弃国家干预,回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这种主张实际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空想。  相似文献   

7.
萨伊的庸俗经济学理论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起点。他的生产三要素论、三元循环的价值论和“三位一体”分配公式的阴魂至今仍游荡于西方经济学界。因此,全面清算萨伊经济学说的错误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就十分必要了。让·巴·萨伊(1767—1832)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第一个把斯密经济学说中的错误和庸俗成分分离出来,加以发挥和系统化,为整个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经济学说以“三位一体”为特色,几乎将其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理论都以“三”字阐述出来。他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与汉森、萨缪尔森创立并由希克斯修正的乘数一加速数模型相比较.尽管在有关否定萨伊定律、经济波动的内生性和重视投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等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机制及其趋势等问题的阐释上,两者存在根本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战后由于世界上出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其它种种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得到了比战前更为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称这个时期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73年末,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为期二年的、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从此资本主义的所谓“黄金时代”便被长期停滞所代替,“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风起浪涌,人们对“两个必然”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两个必然”已经过时了吗?本文从全球化这个视角对“两个必然”进行了阐述,指出经济全球化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但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然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社会主义还必须做好准备迎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学术界在讨论社会资本主义问题时,出现了“剩余价值社会化”这一概念。他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主要有两个论据: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股权分散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通过购买股票也能“获得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二是福利国家制度的出现,“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共享剩余价值”。下面我想就这两个“论据”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中的“长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一个统计结论: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即“二八定律”。“二八定律”作为经济上的统计规律,含有两层意思:一是20%的客户占据了80%的市场;二是20%的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商家经营的重心就是20%的“VIP”客户与20%的“拳头产品”,否则赚不到钱,而80%的客户群与80%的产品这条“长尾”长期被弱化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分配;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参加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所阐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及其性质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种分配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列宁指出:“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1898-1914年间最先在欧美然后在亚洲最终形成。”由于这时资本主义发展暂时带有“和平”性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比较稳定地增长,因此这时主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继续信奉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宣扬资本主  相似文献   

15.
奥尔曼“内在关系的辩证法”超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地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后者仅仅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而前者却不仅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更在发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后者失去了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的信心,而前者却再次论证了马克思“两个必然”的结论;后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批判和否定,而前者则不仅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而且要求在实践上进行这种批判。  相似文献   

16.
从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垄断资本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成型的基本历史。掌握、理解这一发展线索,对学好复杂的世界近代史是大有裨益的。本人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根据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概括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组织”三个阶段。实践证明,这种分期对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作了明确的回答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1) (以下简称“反比定律”)这一概括作为定律早已通行于各类教科书。但是 ,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认为反比定律“只能适用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2 ) 。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今天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反比定律” ?笔者就此略述浅见 ,希与诸同仁商榷。客观地讲 ,对“反比定律”提出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其观点也极具有发展意识和时代特征。但是 ,分析众多支…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公有制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上,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如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祁同志就提出,“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是区分不清楚的。如果要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什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列宁、斯大林发展了“按劳分配”学说,并在苏维埃建立和实践了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萨伊发展了斯密的要素决定价值论,提出了要素分配理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上可以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即把分配分成两个层次,各个层次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初次分配采取按要素分配原则,再分配采用按劳分配原则,并使这两种分配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达到最终分配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20.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们重新重视马克思、费雪和明斯基三位经济学家的思想,而前两位的思想已为人熟悉,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却很少提及。明斯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固有的不稳定性,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进而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危害难以避免。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对防范金融风险,构建国际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以及推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