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白情是早期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在新诗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着眼于现实,主张"(新)诗是贵族的";提倡"主情主义",在自然活动、社会活动、艺术鉴赏活动中进行情感的培养;提出"自然音节"论和"诗可无韵"说,追求内在情感的自然律动;推崇诗体解放和创造的新观念,勇于尝试新形式和新方法。其新诗理论既有着内在的系统性和理论的深度感,同时还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在中国诗歌界独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康白情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未得到确认.全面考察康白情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即可见其在新诗理论的建立方面,成就是卓著的;他的新诗创作,在一段时间里,数量是突出的,质量是上乘的,对稍后的新诗作家,也有相当影响.应当恢复康白情在新诗史上弄潮诗人、诗评家、诗论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人们情感的体现和抒发,在声乐表演活动中歌唱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给艺术增添了无穷魅力。情感表达对音乐很重要,为能更精准更好的诠释和表达声乐意境,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可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表演者要技巧与文化素养并重,才能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4.
木目 《现代语文》2004,(11):7-7
朱自清的散是以情胜的。他的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也影响了他的散。他的散或描摹世态,怀人抒情,或即景写情,融情于景,或融情于理,以理蕴情,无论叙事、写景都贯注一个“情”字。朱自清散的“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或朴素,或丰盈;或庄重严肃,或幽默诙谐;或忧郁惆怅,或积极进取。他的精神世界、化教养、社会观念、审  相似文献   

5.
康白情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杰出的早期白话诗人.也是一位颇具诗学理论修养的诗论家。他的诗论文章《新诗底我见》以其理论的开创性和系统性在新诗史上独树一帜。这篇文章不仅集中体现了康白情独到的新诗理论.而且也是新诗早期仅有的几篇出色的诗论之一.对早期新诗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围绕新诗格律的问题,卞之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其重点是将“顿”视为诗律的核心。并从节奏角度划分诗歌的形式。卞之琳的诗歌理论显示了白话新诗在理论层面上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语言内在音乐性的寻求的成绩。但从诗歌效果史和诗歌写作实践上看,其理论又有着局限。  相似文献   

7.
一、情感色彩“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文章要贯穿情感,以情感为“经线”联成,“此立文之本也”。没有情感,再精彩的人、事、景也难以成文。因此,写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因为情感是人这一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人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都是在情感动力影响下进行的。作文写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首先要做到情感真实自然,切忌故作姿态,无病呻吟。抒情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情不自禁的自觉发挥,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它或寄情于物,“情景交融,物我双会”;或情化自然,借物言情;或化实为虚,状物表情;或神思飞扬,想…  相似文献   

8.
杨威 《现代教育论丛》2002,(3):30-32,29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即情感。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教师有情,学生也有情。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互动主体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知识传递、认知发展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情感与情感交融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以自己的情感投入,在进行师生情感交融的同时,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的内在作用,热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事实上,在数学教学中做到知、情统一,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说,数学教学离不开有意识的情感教育。如果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建构及量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结构模型是借鉴于当今较为成熟的认知智力理论的研究思路,从"对象"和"操作"两个维度分析情智的内涵."对象"是由内省情智、人际情智、生态情智三个主因素构成;"操作"是由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感情的三种能力组成.两个维度进行组合,构成了9种情感智力.根据情智9要素的理论框架编制标准化情商量表,对情感智力进行科学的定量研究,这说明情智是可以测量的,这套量表有着广泛地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13.
诗歌中只有哲理诗而无哲学诗的说法,事实上,哲学诗是哲理诗的精华,有必要将哲学诗从哲理诗中独立出来,将诗歌引向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达普通的生活道理而又抽象化、带有思辨性的诗即是哲理诗;而建立在彻底的哲学基础上、具有明确形而上精神价值取向的诗歌则为哲学诗。哲学诗的精神是形而上的,哲理诗的精神则是形而下的。哲理诗的意义是局部的、有限的;哲学诗的意义是整体的、无限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发达,但哲学诗极为不发达。哲学诗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根本改观。中国现代哲学诗的创作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还没有找到一种终极精神形态。必须重视哲学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新诗发展至今只有百年的历史,其间又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它凝聚了几代思想者和文学巨匠们的艰苦探索。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及理论探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朱自清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他主张“诗是跟着时代,又领着时代的”;“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入手”;“诗要有深美的思想做血肉”等新诗评论及理论研究,这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新诗理论建设,还是对新诗创作和发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与诗歌“联姻”之后对诗歌在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作主体的构成上。网络诗歌的创作主体大多是普通民众,这改变了传统诗歌创作由精英诗人掌控的局面;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也与传统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民间立场既突出了网络诗歌的自由精神,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20.
王抒飞 《海外英语》2011,(9):282+288
As a literary movement,Imagism,a strand of modernism,is a reaction to conventional poets.It was initiated in London at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but short-lived,and its effects reached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This thesis aim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magist poetry and conventional poe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