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项目简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进行了一系列认真的科学总结和反思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科学总结认识就是加强中国大陆强震孕育环境的基础探查工作,加强成场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工作,在此背景下,立项了“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重大专项。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震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地震学科专业建设薄弱,人才培养出现严重断层;地震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交叉人才培养乏力;对民间地震研究人才重视不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地震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狭窄,数量较少和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评价标准不够合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我国地震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调整研究生、本科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增设或恢复与地震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强各级地震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地震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民间地震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培养高层次地震人才;改革科研评价体制,形成有利于地震领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的探究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特征和震源物理关系,本文针对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5.7级地震,开展黑龙江省重力仪器观测数据变化特征及差异性的研究,分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台和漠河台两个重力台站的重力同震响应特征,探讨牡丹江台重力固体潮残差异常变化的原因,对监测与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全过程及捕捉地震前兆特征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地震与动物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地震前,受地震孕育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变化影响,某些动物会出现异常行为.但由于动物出现相同或相似异常行为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出现动物异常,并不一定会发生地震.因此,动物异常和地震很难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级地震,分析湖北重力观测台网武汉台、黄梅台、宜昌台、十堰台、恩施台、襄樊台共6个台站的重力同震响应特征,结合地球重力固体潮等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开展湖北地区重力仪观测数据变化特征及差异性的研究,对发现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特征和震源物理关系,监测与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全过程有着重大意义。PET型gphone重力仪较DZW型重力仪能观测到更多的高频重力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6.
西南天山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向与北西向线性排列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呈更加清晰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地震、重力、形变、电磁等多种固体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以及开展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多物理量的近地空间环境观测与研究。地球内部到外部空间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对认识地球本体和近地空间环境的结构、形成与演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规律及预警和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尺度地球物理台阵观测资料,获得了郯庐—大别构造带多尺度结构、变形和孕震构造特征。基于近地空间环境观测数据,揭示了中高层大气与电离层的精细结构和变化机制。这些研究为区域地震监测和地震灾害研究、近地空间环境监测和空间灾害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板块运动的发现,使得过去20年期间板块边缘地震预报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研究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改进观测技术,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研究超强地震后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问题,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建筑受损评估提供数据依据。分析震后型钢混凝土屈曲关系模拟分析与试件结构的屈服场效应,构建混凝土材料在地震后的初始损伤和自由退化数学模型,得到混凝土混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混凝土弹塑性模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分析。从试验角度得到地震后型钢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结果,得到地震作用后两组试件的受损云图,最后得到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剩余抗拉强度与承载力数值分析结果。研究得出,该数值分析模型得到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精度较高,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符合较好,有效构建地震后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关系。在灾后损伤评估与修复重建中优越的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当代的地球科学跨越严格限定的研究学科领域,由此产生的在科学理解上的突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震活动是一种复杂现象,迄今为止,世界上仍没有一种理论和观点可以真正解释地震的机制,仅仅是对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异常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地球运动、地磁与地震关系资料的归纳,进一步论证了三者的相关性,提出了未来地震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赵志谨 《科教文汇》2011,(36):205-206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特大自然灾害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尽管地震已经过去了,但是留给我们很多需要思考和学习的地方。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素以地震多而闻名。全世界每年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全国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6级以上地震每年也有1次。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ISC、SCSN与CRN地震目录进行地方时转换 ,并进行序列统计 ,建立了地方时地震时间频度分布 ,然后对地震地方时序列做了频谱分析 ,以提取地震序列中的特征周期成分 .地方时统计结果显示 :( 1 )地震频度在地方时 9时和 1 9时附近最低 ,0时和 1 3时附近最高 ;( 2 )存在以 1 2h和 2 4h为主的周期 ;( 3)较大地震和小地震有不同的活动规律 .频谱分析的结果表明 ,ISC、SCSN与CRN地震地方时序列除了存在 1 2h、2 4h等特征周期对应日潮和半日潮之外 ,还存在 1 1 7a、1a与 1 7 5a等的周期 ,分别对应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地球公转及接近对应月球升交点的回归年 .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地震,再一次强烈呼唤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本文在分析总结我国地震巨灾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和比较了国际上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模式的利弊和建设的有益经验,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法,提出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模式及其适合性,文章还进一步建构了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以及发挥模式优势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4.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移民所引发的严重的经济后果不断增加,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失地农民问题等,主要原因之一是移民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滞后。论文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基于国内工程移民,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六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利益补偿或均衡机制设计;工程移民与失地农民关系分析;工程移民、贫困与“移民工程”之辩;新老移民风险分析;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税费问题研究;移民中土地问题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地震灾害损失,人类需要不断地寻找更科学的地震预测预报方法。虽然目前的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步,但科学进展与实现科学预报地震的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本文将对K线理论在地震趋势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地震趋势分析思路。本文根据地震活动趋势分析与投资品价格走势分析的比较,提出了可以用K线理论进行地震活动趋势分析的观点,并定义了地震K线的画法,还通过对徐州周围的历史地震K线图的分析,验证了K线理论在地震趋势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林华明 《科教文汇》2013,(15):183-183
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元,一个班级是由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的若干学生组成的大集体。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任务是把班级管理好,把班级培养成一个积极向上、活泼进取而又成绩优良的集体。如何转化差生已成为所有班主任工作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这项工作是中小学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实施教育计划,实现教育目的要抓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就这一点问题谈一谈转化差生的点滴经验和体会,以求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理论回顾与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沿着动态性和复杂性两个维度总结了创新理论的早期研究,介绍了有关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应用范围及其与主流经济学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理论的一些不足之处,从而说明了创新理论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原因,并提出了三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实验确定了砂岩在干燥、饱水、有孔隙压三种情况下的摩尔破裂准则线(摩尔包络线);定量地说明了砂岩的弱化,并以此阐明水库地震的发生过程及其特点,指出了以往应力分析中的疏漏,指出含水岩石的弱化是水库地震等水诱发地震的首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Previously, inadequate earthquake catalogs and the lack of method made it challenging, if not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period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With the advent of densely distributed seismic stations in Japan since 2002, 410 642 M1.0+ earthquakes have been cataloged under the mainland within 30-km depth, which provide a superb dataset to identify the periodicity of earthquakes. We processed this catalog using time-frequency analyses and daily stacking, which are powerful in extracting weak periodical signal from strong random noises. We concentrated on the time sector from 0:00 to 6:00 (i.e. from midnight to daybreak), which is a reliable time window for much higher detectability of weak earthquakes, since it has the lowest affects from cultural noises. We successfully observed two apparent periodicities of 12- and 24-hour, which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e fortnightly periodicity presented previously in the literature. Synthetic earth tides, after intentionally ignoring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Moon, present similar dominant periods as the earthquakes. This may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period of earthquakes is statis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un rather than the Moon. The daily stacking number of earthquakes using a 15-minute or 1-hour interval shows a peak around 1:30, rather than usually expected 3:00 to 4:00. In addition, bigger earthquakes show more evident variations in the stacking results, and the trend is very consistent for various lower limits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from M1.0 to M4.0. These discoveries settled the disputes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periodicity of earthquakes since 1886 and may open a window to unravel the mystery of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20.
张九辰 《科学学研究》2006,24(Z1):25-31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领域在20世纪50、60年代成立的研究所、考察队与专业委员会为例,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在推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过程中,不同类型学术机构的建立原因和背景,以及他们的特点和功能;探讨了这些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及其互补关系。希望本项研究,能够反映出新中国初期科学研究与国家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