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25岁始退隐在家,弃绝社交,在非凡的孤独中埋头创作。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诗歌涉度到爱情、自然、宗教、死亡与永生、现代科技、诗歌理论等,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她的很多诗歌充满了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源于她自身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节日词以其沉郁的悲情意识与鲜明的悲壮苍凉之美成为稼轩词独特审美风格的表现特征之一。稼轩节日词中挥之不去的苍凉悲情源自于他的悲剧情怀与命运。  相似文献   

3.
以哲学美学和心理美学为理论依据,研究评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主义情感,着重分析了感伤主义文学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点,指出了感伤情感与"哀"、"怨"、"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感伤主义文学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篇立论对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悲情政治是政治的基本形态和最高追求。悲情政治以对立为基本元素,以生存价值为动力,以独立意志为基石,以乐观主义为本质要求。毛泽东极具悲剧精神的诗词创作,艺术地再现了悲情政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的统治下,知识分子沦入了介于娼妓和乞丐的社会地位,他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体系也随之崩溃瓦解。这个被历史和社会遗弃的特殊人群的孤独、凄凉、悲伤、愁苦在马致远的戏曲中有了充分的表现。其悲情意蕴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整个元代知识分子的,同具典型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民族英雄关天培在抗英斗争中英勇捐躯,悲情悲壮,表现在:力助禁烟而林则徐等却被贬革职;精心筹海布防而佞臣却撤防拱手资敌;英勇抗敌而投降派却拒施援手。这不仅是关天培个人的悲剧,也是其所处时代林则徐等人的群体悲剧。这一悲剧、悲情有传染性,它所折射的不仅仅是鸦片战争一个时段的悲剧,而且是近代中华民族连续多个时段及时代的悲剧,其后的多次对外民族战争之失败可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唐浩明笔下的晚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腐朽的悲剧性时代。揭示人生悲剧命运的历史文化成因:传统的儒家文化本身潜藏着悲剧性,湖湘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地域呈现,过分强调“经世致用”,“自强不息”,酿成悲剧的可能性也就愈大。曾国藩、杨度等的悲剧,既是传统儒士之悲,更是湖湘士子之悲。  相似文献   

8.
李煜复杂的人生经历,为其后期词悲情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词中孕含着亡国的悲痛、作阶下囚的哀伤,弥漫着强烈的悲情意识.  相似文献   

9.
因"长笛一声赵倚楼"闻名的诗人赵嘏是个才情四溢的诗人,但纵览其诗歌及其强烈的悲情意识。而其诗中悲剧意识的产生是晚唐混乱的社会、以及赵嘏的家世与坎坷的求第、求宦经历等原因互相作用使然。  相似文献   

10.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天在传统语境中有多重意蕴,但广义上看,可将其理解为自然。就自然意义上的天而言又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自在的存在,即所谓的“天之天”,二是指为我的存在。作为自在存在的天,当其进入人的视域,也就是说当人的活动指向自在的存在时,“天之天”即化为“人之天”,自在的存在即化为“为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然而汉代由于大赋兴起却逐渐淡薄。《古诗十九首》延续了《诗经》《楚辞》抒情特色,采用悲情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运用大量叠字,甚至以乐写悲,营造出浓重的悲怨底色。这种写悲抒情传统极大影响了建安诗歌,同时对后世文学而言又具有典范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主客关系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并力图宏观描述中国文化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以及超时空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本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是以十九世纪末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精神渗透到文艺思想中去,主要表现在其"无用之用"、"无我之境"、"不隔"等理论中蕴藏着审美现代性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美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按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从低到高排列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文章通过对这四种境界的具体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界及道德观,同时分析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书籍浩如烟海,其中90%以上都是文言文。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养其民族精神以及爱我中华、报效中华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文提高学生对一些以文言文为载体的民族文化精华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很值得强调和提倡的事。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本质上不是专门论述音乐的属性,而是通过声无哀乐这一命题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其"声"除含有音乐的意义外,还包含着自我以及与自我相融合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8.
诗歌的价值应该由其自身的特色决定。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天人合一的杰作,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载体,是生态文明精神的赞歌。  相似文献   

19.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观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0.
语文意识培养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渠道 ,将意识分为听、说、读、写四方面 ,重点强调生活中语文意识的培养 ,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真正形成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