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美学中,亚里士多德算是悲剧理论的发轫者,他的悲剧理论中的“净化”说(Katharsis)、“过失”说等一直是悲剧理论中不断被探讨的问题。其后,美学家狄德罗、席勒等也曾就悲剧问题发表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实际上,悲剧理论在黑格尔美学中才得到了较完备、较深刻和集中的研究。黑格尔悲剧的最大特点是首次明确地把矛盾观引入悲剧理论,从而提出了悲剧的本质是“两种片面合理的善的实体力量的冲突”的著名观点,另一方面,围绕着悲剧冲突理论的研究,黑格尔也深入阐发了有关艺术本质的重要问  相似文献   

2.
布拉德雷(F.H.Bradley 1846—1924),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最杰出代表,以研究和宣扬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悲剧学说而闻名于世。他基本上肯定黑格尔的悲剧学说,但就黑格尔的某些论点又作了些补充和“修正”。布拉德雷指出,所谓悲剧描写“精神的自我分裂和自我耗损”,其实是在强调冲突双方都有一种精神价值。“悲剧性的冲突不仅仅是善与恶的冲突,而且最主要的也是善与善之间的冲突。”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分析和探讨构成布拉德雷悲剧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和他对悲剧理论的初步认识进行了全面的充实和发展,使之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黑格尔悲剧理论。这为中外文学悲剧理论以后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雷雨》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突破了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戏剧模式 ,而且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三种模式 ,独创了“生存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拿它来评价今天的文学现象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应建立多向度的文学批评标准。历史的观点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文学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生命的自由意识可以从“生”与“爱”两大主题方面去考察,而通俗文学消遣娱人、养身怡性的功能是“雅文学”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7.
略论西方文论中的悲剧主人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剧的主人公问题,在悲剧艺术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悲剧主人公不仅直接支配着悲剧作品的思想内容(矛盾冲突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而且也影响到悲剧作品的艺术形式(历史上曾产生过与主人公问题关联极大的“市民悲剧”之类的悲剧形式)。究竟怎样的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人公?这在亚里斯多德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它的答案就如何  相似文献   

8.
理解黑格尔悲剧理论必须结合他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主义矛盾学说是其悲剧论的哲学基础。其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伦理实体冲突论”可以从他的”实体即主体”的哲学思想得到解释 ;“永恒正义和解说”显示了他用乐观主义的生存哲学来解脱悲剧性境遇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0.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由黑格尔关于悲剧的“和解说”得到启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和解”在悲剧中的重要作用:“和解”贯穿于悲剧作品中,使悲剧与苦难剧有了明显区分,因而成为悲剧的核心元素;而悲剧美感中的崇高感和力量感也源于“和解”引发的特殊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2.
在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曾根据自己的美学观对悲剧作过一些论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对悲剧的内容、性质、定义都作过有关阐述。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论述往往失之偏颇,或是唯心主义,或是恨本没有涉及悲剧的根本问题。给悲剧下了较科学的定义的是恩格斯。他在《致裴·拉萨尔》一文中指出,悲剧的实质正是由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举世闻名的,致使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布拉德雷认为,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但是,黑格尔的喜剧理论,在国内外却鲜为人知,或很少人去研究。其实,黑格尔对艺术喜剧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14.
谢林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美学家,更是一位上承康德,下起黑格尔,具有极其重要的过渡和中介作用的悲剧理论家。谢林的悲剧审美观认为,全部悲剧艺术的基础是隐蔽的历史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干预。这种观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黑格尔悲剧美学思想的直接源泉,他的悲剧“干预说”、“和解说”和悲剧功能理论,都直接影响了黑格尔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不是在说梦?“我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我满嘴的砒霜气味,就象自己中了毒一样,一连两天闹不消化,因为我晚饭全呕出来了。”包法利夫人服毒,与你福楼拜何干!“弥尔顿把天堂描写得比地狱更加令人神往。”弥尔顿去过天堂吗?没有!那么,他何以将天堂写得如此之美呢?这就是艺术创造。“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在一定程度揭示了文学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怎样使学生逐步具有这种能力呢? 我们认为首先要抓早。由于作文的自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阅读能力同期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1]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曹禺作为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不被三十年代文坛的主导理论所局限,没有使他的作品变为控诉书、宣传稿,而是大胆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属于他个人但不又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悲剧世界。他把悲剧意识当作文化选择贯…  相似文献   

18.
悲剧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范畴。别林斯基说,悲剧是戏剧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提到悲剧我们是很难不提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十分有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爱那些令人欢悦的美好的东西,而不喜欢那些令人悲哀的痛苦的事物,但是,为什么人们又那样爱看表现令人悲哀、痛苦的事物的悲剧艺术作品,甚至不惜付出代价而愿意和喜爱在悲剧艺术面前悲伤、痛苦和流泪呢?这个涉及悲剧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的问题,从亚里七多德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其文章和专著之多,可说是浩如烟海。本文不准备从纯理论的角度论述这个问题,只是从浩翰的文学海洋中,撷取《安娜·卡列尼娜》这颗耀眼的明珠,试图就安娜悲剧的审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从借用西方近代美学、哲学思想研究本国文学到深入挖掘我国古典文学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在悲剧的内涵、题材内容、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体系。但以往论者对王氏的悲剧思想往往笼统言之,未能注意到其悲剧思想也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对正氏悲剧思想之美学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本文仔细辩析了王国维前后悲剧思想之异同,理清其发展脉络,进一步论述其悲剧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以深化对其悲剧思想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死亡主题贯穿了布朗肖的全部作品,把他对文学、语言、哲学、政治、伦理学的论述全部串联起来。死亡既是他理论著作中重点阐释的对象,也是他“叙事”作品中重要的意象。布朗肖肯定了黑格尔的死亡的否定性力量,认为这是死亡的“可能性”,他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将死亡“不可能性的可能性”变为“可能性的不可能性”,提出了“不可能性”的死亡。布朗肖认为死亡与文学、语言、黑夜有相通之处,“不可能”的死亡即是文学的“第二个斜面”,是遮蔽的语言,是“另一种夜”。他所追求的死亡即是自由,是美和超越。布朗肖一生围绕死亡和写作在思考,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空间和死亡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