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历史课程几乎浓缩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宏观及放宽视野导引的"大历史"."大历史"式的教材编写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是一种宏大叙事,教学中必须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史景迁的历史叙事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细节叙事中引出了"大历史".历史天然就是故事.学生爱听历史故事,生动的细节叙事就是学生爱听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唯美-颓废文人的写作中,启蒙化的"世界主义"观念与诉诸于感官层面的都市"当下性"呈现出互补和对立关系。启蒙话语中的现代性要求把个人和时代、未来相关联。上海唯美文人激进夸张的风格与此社会意识对他们的刺激有关。然而,他们虽然接受历史大叙事的指引,却又不自觉地被城市霓虹的魅惑所吸引,在写作中出现了民族国家意识和通商口岸物质现实的交锋,使得他们虚化本土现代性的现实历史要求,促成了以民族现代化为核心的启蒙现代性向关注个人体验的"美学"现代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上海的春节     
描写"上海的春节",叙事有条不紊,富有感染力。散落在生活场景中的几处上海话是点睛之笔,不仅切合城市背景,还为文章增添不少"烟火气"和"人情味"。虽为叙事,字里行间处处藏着"我"的真情实感,令读者不自觉代入其中。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6,(6):63-67
《软埋》是方方面向历史的一次抒写,以土改为故事背景,融合历史与现实,与当下社会形成一种观照;在叙事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以"中间叙事""见证叙事"和"大框架写实主义下的超现实叙事"以及结尾充满叙事张力的"叙事空白"来结构全篇,通过对这些叙事技巧的解读及效果的观察,引导读者走到叙事的背后,透视作者对历史的冷静思考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5.
作为"反思"背景下的学术,"历史"成为重新检讨的核心概念."历史志"叙事范式中的社会"生命表述"引起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讨论.对它的重新讨论和诠释,也将成为历史记忆与社会叙事互为前提的逻辑关系.由于传统历史志中对"生命史叙事"缺乏应有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成了王朝更替、帝国政治、国家权力等叙事"话语"的代言,成了统治阶级"制造"官方知识体制的所谓"大历史".文章从历史的概念入手,进而讨论历史中"生命史"之于"历史叙事"、"族群记忆"、"知识体制"、"事实/虚构"等关系.  相似文献   

6.
姜安<走出硝烟的女神>承续了传统"红色经典叙事"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但也有自己的新创.她以女性视角观察和思考女性在战争中肉体与灵魂的痛苦裂变,及其在战争中获得的精神新生,最终让她们由"女人"升华为"女神".这个叙事意图,是由"贞洁受伤型"、"政治受伤型"、"婚姻受伤型"等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姜安的历史叙事与充当"社会历史家",把握"时代精神",重构红色历史图景,以与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历史意识等权威历史话语"互证"的使命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是王安忆城市小说中的一座里程碑,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对上海这座独特城市进行历史透视和个人化叙写,着力掘现其深层文化心理品格,以及这种品格的长期存留形态,具有一种独特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所处的城市中,老建筑往往远远超过新建筑的数量,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称之为"历史建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紫禁城、上海"十里洋场"外滩等.是谁将这些建筑施加了魔法,化"老朽"为"神奇"?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培养的就正是这样的魔法师!  相似文献   

9.
袁红涛 《钦州学院学报》2011,26(1):19-21,25
马烽的短篇小说<村仇>虽然简短朴实,却以新的理念、视角与叙事策略,为现代文学以来的械斗故事续写了一个团圆的结局,在宗族村落仇恨的转化过程中建构了一个新的主题.它既简洁明了而又比较完整地叙述了乡土社会中"阶级"意识生成的历史过程,从而也保留了阶级叙事自身发展进程中的生动信息,在对其叙事策略的分析中可见这一历史阶段阶级叙事...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由于时代变迁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作家们自觉地对城市这一对象进行新的书写尝试。城市是现代化产物,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城市也有历史,如何将城市纳入现代性和历史化体系中成了关键,《长恨歌》和《繁花》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叙事的可能。两者围绕大都市上海,在叙事、古典和现代结合、历史在场的处理等方面为城市书写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鲁迅众多小说中出现的"鲁镇"空间意象,由于其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镇"的特点,既成为当时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占绝对统治的中国社会的总体象征与国民劣根性衍生的温床,同时也有效地参与了鲁迅反封建的叙事建构.因此,"鲁镇"为鲁迅的反封建主题提供了一些鲁镇之为"镇"才能提供的东西,从而在推动鲁迅的反封建叙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党争和主和的大背景下,南渡词继承了苏词以士大夫精神为底蕴的"呈现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内在逻辑,并将其发展为群体叙事.在"家园失落"和"英雄失路"的两大主题中书写士人价值悲剧,词成为士人从政治场退场后自证身份和实现身份认同的载体.但在受到政治摧抑后,南渡词人在诗酒风流和群体唱和中构建新的群体身份认同,从政治主体转向文...  相似文献   

13.
业余作家都梁用一种带着戏谑调侃又不乏清新浪漫的回忆性叙事,在消费社会里成功实现了<血色浪漫>对"文革"记忆的别样叙事.<血色浪漫>承袭并有机融合了"知青文学"的回忆性叙事和王朔"顽主"系列小说中对"文革"记忆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它在一种多重缝合的叙事样式中,在多元化的当代话语背景下,以个人感性的生命体验来丰富"文革"叙事,在回忆性的个人历史表述中回归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然而又用戏仿的手法,使叙事带有某种暧昧的后现代性,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疏离与反叛,契合了大众对历史的想象.  相似文献   

14.
历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教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教育性"。具有双重学科属性的教育史学,其叙事研究也兼有教育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特点。教育史叙事的"真实性原则"体现在"生活真实"、"逻辑真实"以及"情感真实"三大层面;其"教育性原则"体现在"教育性的历史"和"历史的教育性"两大层面。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历史的"真实"叙事得以被重新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知青小说乡恋叙事表现出对城市的厌弃以及对乡村的回归,这种叙事倾向与鲁迅先生的"归乡"小说取得了惊人的一致;知青从当初争先恐后的回城到乡恋叙事中知青主人公对乡村的情感皈依,更是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蒋光慈在其前期革命小说创作中,实际上已经阐明了革命及其叙事的源起,设定了后期小说中革命者的主要内质,缘此不断地衍生出相关的主题、模式和人物,而叙述中的背景城市——上海,则被作为欲望介体,它不但是作者将主体观念转化为小说文本的中介,也是向世人展示特定时期内革命理念发生作用的表征性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知识课程,也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设想: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历史事实的大背景;把握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研究性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三言"作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刻下了"史传叙事模式"的烙印,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貌,具体体现为叙事题材的真实性、叙事内容的宏富性、叙事方式的客观性、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叙事倾向的鲜明性。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力图通过文艺为新政权、新社会和广大人民构建出一个想象的历史共同场域,以便简洁、有力、高效地构建起新中国执政党统治的史实合法性和逻辑真理性的科学本质."十七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几大普泛性叙事策略,就是两性私爱被组织进民族/阶级解放的宏大政治话语中不同的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叙事方法上对人物情爱故事的典型化的裁剪和组合,和叙事伦理上对作为战争深层动力的个体爱欲的政治化置换.这种以集体战争语法与个体情爱语义的叙事互动,同时也是个体私己情爱欲望被意识形态所规训的话语痕迹.  相似文献   

20.
"伤痕小说"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个人化叙事,是从个人立场出发的对历史之痛的叙述.但这种伤痛不仅仅是个人性的,也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个人性的历史记忆便同时又成了对于公共事件的叙述,个人之痛成为公共痛苦.由于痛苦的公共性和对历史感的关注,最终,个人化历史叙事反而成为更加"集体性"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