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的教学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更新换代极快,致使初中计算机信息课教材中的很多课程内容需要更新,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用的知识,是许多初中计算机信息课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几个观点,以期与同行交流,加强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机信息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在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进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究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提出打破“Windows+办公系统(Office)”的内容模式,注重学以致用,超越计算机的工具性的功能,建构科学的课程模式,加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内容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高新技术时代需要的是具有高级信息读写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思茅师专学生计算机基础普遍薄弱,且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过分重视陈述性、事实性和记忆性材料的教学,忽视原理性、策略性、操作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以大纲为中心、以考证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现象依然普遍,严重影响学生计算机等相关信息技能素养的提高.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当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先用后学,以用带学",通过实例操作带动理论概念的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俨然成为了我们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操作性于一体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信息技术课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必备的计算机技能,同时,还为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在中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1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  相似文献   

8.
王丹 《华章》2011,(12)
信息不对称是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影响着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无论是对高校图书馆,还是对社会上教学、科研、学习都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在日常的信息服务过程中,充分认识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的动机 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动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给予学生内在的驱动和激励。在基础知识教学阶段,就要重视关于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学习计算机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正确动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计算机是一种不断迅速发展的工具,学好计算机基础是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微课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制作微课需要注意的问题。采用微课形式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应用基础”为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自觉地应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课程便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升华而来。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繁、难、旧、杂”,不利于技能培养与素质提升,微课可以根据各知识特点及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Photoshop教学一直都是最基础的课程,对Photoshop的掌握与运用,会对中职学生未来的计算机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今,我国处于网络时代,微课教学已经进入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将微课教学与计算机 Photo-shop教学相融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Photoshop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本文对微课环境下的中职计算机Photoshop教学的优化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中职计算机Photoshop教学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的第一年。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程的今天,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只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在网络中学习资源的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过去以传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信息去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课正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素养进行分析,阐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种有效手段,指出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5.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计算机的重视程度.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为核心.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发展,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理论课1.精心设计第一节计算机课;2.设计合理的思考题导入新课,培养学生能力;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4.培养学生跟踪高新技术的能力.二、上机课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新;3.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与;4.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习相结合;5.在虚拟Internet上进行"网上冲浪",会使学生在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开阔眼界.三、课外实践课1.程序设计小组;2.应用技术小组.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变革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都非常流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依据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有效教学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依据国际流行的Big6法,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一种基于Big6的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以期更好地适应教育系统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温薇燕 《考试周刊》2012,(27):123-124
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合理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出发,分析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容及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由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 的价值,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 不浓;单一化、理论化的计算机教育现状,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 巧妙地整合微课开展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计 算机基础,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非常重要。该课程概念多,高度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结合笔者从事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