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教育思想的目的指向或最终归宿,理想人格是人生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其为教育规定了高远的目标和人性改造的发展方向。自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成人"概念,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加以描述以来,中国古代哲学家便开始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并对其最终实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做出了种种尝试。作为我国古代哲学及教育关于人的培养的终极目标,理想人格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任何文化系统来说,对理想人格的设计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系统通过其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从人生远景上影响、观照、选择和塑造个体人格,从而使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获得普遍的心理认同,形成文化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其完备、其成熟、其发达、其历史之久远,其影响之深广,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不多见的。这种情况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完备、成熟、发达程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升华和结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提出了一种缜密而系统的反映其人性观点的理想人格模式,几千年来一直作为中国人的楷模被尊崇与效法,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且备受争议。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重新解析这一对国人性格影响至深的理想人格模式,分析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构现代化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格是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们行为表现的标杆。从古至今,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国古代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通达人格,道家追求的是顺遂自然,与道合一的洒脱人格;西方古代柏拉图对理想人格的描述着重点在于理性的实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又认为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格才是最理想的人格。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树立起我国的现代理想人格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我国国情树立起我国现代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能体现一种文化的人格理想的行为模式,就是理想人格.在中西方的人格理论中,尽管各自文化传统所赋予的理想人格之内容各有不同,但认为理想人格是文化传统中能够经受时间检验的道德至境和行为典范,是一种人生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共同追求,则别无二致.西方的理想人格理论,是在医治和研究人的精神疾病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标示着人格成(?)与完善的未来走向,看到了理想人格的实现与社会文化条件具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其理(?)逻辑又直接否定了理想人格实现的现实可能性.中国的传统思想理论,却没有陷入理想人格(?)(?)(?)路上的逻辑窘境.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变的深刻变化中,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破除,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磨擦,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这就决定了现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模式也处于一种转变、整合状态之中,而现代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建构现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不可能割断与传统的联系。那么,追溯在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理想人格之源——孔子理想人格,并对它进行现代的诠释就成为了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人格理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框架,内涵博大,以德为核心,充满了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人格理想的新思考,在今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道德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文学中的自由人格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理想,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最高境界和要求,是人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做人的最高标准。理想人格的设计,总和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关。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种理想人格,一种是依赖型的人格,一种是自尊型的自由人格。依赖型人格把个人受制,于封建的伦理道德,唯封建伦理是从,把承担历史的、道德的责任,“作为个体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义务”,唯唯诺诺,无开拓、少进取。自尊型人格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人的个性独立和自尊,有反传统的开放精神。前者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联系,后者则是道家思想在人格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以儒家的“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在对理想人格的理解与追求上和前人相比,更具现实性、开放性和理性的思考。家庭教育、社会现实、个人的选择是影响曾国藩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特殊的历史环境成就了曾国藩一世的功业,同时也决定了他理想人格的悲剧性结局。对这一代表了传统社会主流意识的人格模式的反思,有助于当代人更好的确立及实现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时代不同,对理想人格的期待也必然不同。本文在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上,回顾了中西方在历史上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即东方的君子和西方的绅士。进而,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简单对比了东西方理想人格内涵之不同。此外,本文还指出了“君子”与“绅士”的历史阶级性,以及他们对技术的排斥。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人文、科学、技术三者融合的角度论述了现代理想人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是人类发展史教育史上一大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目的,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指明方向.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属"圣人君子人格型态","内圣外王"是其固有特质,礼仪教化与道德战履是其实现之两途,"学"乃是儒家通往理想人格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谈个人崇拜与"文化大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崇拜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思想认识根源以及制度上的原因.我党在执政后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狂热的个人崇拜.文化大革命把个人崇拜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长江 《教育研究》2006,27(11):69-72,85
教育思想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格形象的理想追求。著名哲学家冯契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主张当代中国亟须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塑造理想的人格形象不仅是既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之一,而且也是严峻的教育发展现实的迫切需要。以平民化自由人格作为中国当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能够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文关怀,有益于主体性教育的确立,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战国中期的孟子,基于现实体验,抱着"苟不至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的价值追求,自信地认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为此,奔走各国,激昂地斥责各国时政,高扬"仁政"理想。然而,一次次的游说实践却重创了他"王如用予,则岂图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的信念,不得不面对"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现实,但依然是一副洒脱而高扬的姿态。孟子一生的高昂,一方面,可以说是给曾经张狂而不可一世的自己以台阶或自我托辞。另一方面,又是人格魅力所在。孟子代表了一代知识群体对价值理想的姿态和选择,高昂的气节也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6.
嵇康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其对社会的忧患、对百姓的同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启示作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呈现出的道德人格问题,有感于嵇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风范,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在道德实践中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7.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而儒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孟子理想人格的要素、理想人格典范和理想人格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个性教育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贯穿于幼儿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目前,我国和美国的幼儿园都以个性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理念,共同强调儿童游戏、儿童的主体性等方面,同时个性教育在两国现实的幼儿教育中又具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差异性的表现同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