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力图通过训练手段的设计、执行、控制及比赛周期性发展变化,找出运动员个体化成绩提高的规律,以便在今后的训练实践中更有的放矢,提高训练的精确度,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陕西男子轻量级赛艇队8名队员在海拔1800m的甘肃刘家峡水上训练基地的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分析发现,为期2周期,12周的亚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提示赛艇轻量级运动员在HR,无氧阈,体成分等方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亚高原情况下机体为了从低氧空气中争取更多的氧而增加呼吸量,影响了机体的正常酸碱平衡,使食欲减退,能量供应不足,线粒体功能受到影响,因此代谢降低。因此要制定科学的用餐计划,研制富含特定营养素的运动员专用食品或运动补剂,以使运动员获得足够的运动营养,从而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4.
对女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北京女子赛艇队18名队员在海拔1500m的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分析发现,为期18周的亚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提示由于亚高原的自然环境,在血乳酸为4mmol/L以上强度训练时,应注意训练节奏的安排。  相似文献   

5.
从白细胞总数变化的角度,综述国内外有关高原、亚高原训练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为高原、亚高原训练的免疫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在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主要做功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力量的变化,研究高原和亚高原训练对最大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探索高原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方法:赛艇运动员21人,随机分为高原组和亚高原组,分别进行高原、亚高原训练,然后进行平原训练.分别于实验前、高原末及平原末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横断面积,并采用赛艇专项方法定期测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素质.结果:高原组:经过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11.1%和儿11.4%,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2.1%和1.4%,男子的股四头肌横断面积在高原末减小6.7%.亚高原组:经过亚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6.9%和8.2%,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11.1%和14%,男、女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横断面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原训练后运动员股四头肌横断面积有较明显的缩小,而亚高原组无明显变化,表现为主要做功肌群的最大力量在亚高原组的提高明显大于高原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8名甘孜州世代居住在海拔2 500m以上的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亚高原、平原分别采集其与心肺功能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高原-亚高-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分析发现训练结束后测得从康定到泸定再到都江堰的最大摄氧量、血乳酸、血氧饱和度、尿蛋白均呈递增趋势,心率呈递减趋势,且除尿蛋白外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有利于提高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提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心肺功能的变化有利于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对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提供运动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运用实验法探讨拳击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的血象变化。结果发现:亚高原训练期WBC虽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进而得出亚高原训练能引起血象指标变化的结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亚高原训练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文系统观察了6名国家男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进行4周亚高原(847m)训练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红细胞压积(HCT)、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血清睾酮(T)、皮质醇(C)的变化,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白细胞水平呈先下降再升高现象;(2)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并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维持较高水平;而红细胞数目和红细胞压积未见明显提高;(3)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并持高值;血尿素水平总体趋势呈现低-高-低;(4)睾酮水平与血清皮质醇呈先下降再升高现象。结论:亚高原训练能明显提高举重运动员血红蛋白水平,提高训练负荷刺激强度,提高运动员机能能力;不利方面是疲劳恢复较慢,睡眠较差,免疫力降低,精神兴奋性也有所下降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男子排球队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着传统的"五一"配备,近年来在国际比赛中战绩不尽如人意.经查阅相关资料和分析论证认为:我国男排进攻战术运用简单、陈旧、无特点,与世界强队对抗无优势可言;我国男排成绩要想突破,尤其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打出好的名次,就必须更新传统理念,有创新技战术运用;改阵容配备为"四二"配备,有利于我国男排进攻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管理学和训练学视角进行分析得出,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的制胜因素主要表现为:在管理上充分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提高教练员的集体智慧和凝聚力,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在训练上充分把握了体操项目的制胜规律,发挥了科研团队的作用,科学化训练下更新训练理念、加速体能恢复和伤病防治,提高了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比赛能力.  相似文献   

13.
总结分析认为,广东男子篮球运动通过边发展、边摸索、边总结,抓住加强后备人才培养这一关键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新之路.其具体做法为:搭建人才梯队,扶持青年队,联合办队.  相似文献   

14.
于量 《体育学刊》2011,18(4):115-117
对中国男子篮球队阵地进攻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男子篮球队阵地进攻中配合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参赛队,个人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参赛队(P<0.01);中国队阵地进攻中通过掩护和突破分球得分的贡献率落后于其他参赛队(P<0.05),通过背身单打和抢投得分的贡献率高于其他参赛队(P<0.01);中国队阵地进攻中"灵活"传统风格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近两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失败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参赛球员年轻化,过度依靠内线球员,频繁更换主教练;进攻能力难以与世界强队相抗衡,得分能力较弱;体能储备不足,犯规次数过多.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我国篮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位置平衡"是中国男篮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009年亚锦赛和东亚运动会中国男篮在关键比赛场次的核心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占有身高优势和内线实力的中国男子篮球队在这些年的国际大赛中总是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竞赛成绩的深层原因;提出在篮球运动赛场上,追求各个"位置"技、战术能力的平衡发展,形成内外结合的团队优势,是中国男篮发展过程中应该着重解决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第十六届世界男排锦标赛中国队一攻效果与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男排及其对手的一攻入手,分析比较本次比赛中中国队与对手一攻的特点与效果,结果发现:中国队一攻以战术攻为主导,而对手则战术攻、强攻两种进攻方式较为均衡;中国队一攻扣球成功率较低,尤其强攻差距较大;中国队一攻战术攻博而不精,进攻形式较多,但成功率一般。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15年亚洲男排锦标赛半决赛中国对战伊朗失利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中国男排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中国男排今后的训练与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