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而广播是听觉艺术.要让广播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就应在文字和音响上下工夫,让听众听出画面、听出意境、听出美感。而要增强广播新闻的“可税性”.就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重视音响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一、广播、电视节目形象的现状每年过春节时,打开广播、电视,发现每个节目都在谈过年,到处都是“年的起源”、“节日期间应注意的问题”、综艺、点歌;而端午节,广播、电视又一个腔调,几乎都在讲端午节习俗。就是在同一个台,不同的节目只要沾一点边都要谈谈这一话题,干篇一律,少有新意。平日里看电视、听广播,如果留心观察便不难发现,同一篇文章在性质、类别完全不同的节目中竟能重复刊播,有的甚至在同一个台的不同节目重复播发。据统计,全国的电视台平均每星期播出达3987小时,而全国每星期自办节目只有2418小时,这就造成了重…  相似文献   

3.
报刊新闻讲究“可读性”,电视新闻注重“可看性”,同样道理,广播新闻也要有“可听性”。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新闻事实)和新闻形式(报道方法)。新闻价值越高,可听性自然就越强。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听性的强弱就决定于新闻报道的方法。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一方面写作上精当、形象,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广播新闻所用声音载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王丽 《新闻前哨》2004,(6):46-47
在新的发展时期,广播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责任。广播必须始终代表能够不断满足受众精神生活需要的先进化,努力实践“三贴近”,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引起受众的反响和共鸣,实现广播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黄宁 《记者摇篮》2006,(6):60-60
目前,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日常采访报道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体裁,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是因为现场报道能够充分发挥出广播传递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要想使听众在“此时此刻”听到“绘声绘色”的现场报道,闻其声,如临其境,这就对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作者从在《新闻招手停》和《整点播报》两个现场报道类栏目的工作实践,论述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6.
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己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多写“视觉新闻”,以吸引听众。怎样才能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呢?笔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广播发展永恒的话题。体现时代,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是时代赋予广播人的责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播,这是广播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也是提高广播综合实力的一个关键。这“一个核心”、“一个关键”确定了广播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胡凡 《新闻前哨》2006,(5):61-62
目前,在我国广播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广播的“窄播”化定位适应了大众对各类信息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特点。“窄播”化的体制赋予了专业频率准确的节目定位、明确的服务对象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充分体现了广播“窄播”化的新特点。其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广播作为宣传手段,有着对象广泛、时效性强、功能多样和感染力强等独家优势。广播新闻,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广播新闻是诉诸听觉,化形为声,不仅要“宣事达理”,还要求“声入心通”,既要求有可读性,又要求有可听性。与报刊新闻比较,广播新闻修辞应以“声”夺人,以“真”服人,以“亲”感人,以“美”引人。有人认为广播新闻是“大白话”,似乎不需要讲求修辞。其实,这是一种偏见。采写广播新闻的同志,要有明确而自觉的修辞意识。篇幅短小而结构完整短,是广播新闻的首要特征。看报纸,读者有主动权,可以凝神结想,也可以“观其大略”,听广播,听众就不能“一目十行”。每秒三四字,思想没有回味和停歇的余地。听就得  相似文献   

10.
日寸光列车驶入新世纪,人类进入多元化需求时代。“多媒体竞争”、“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影、视、音像制品等大量介入,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曾经一度辉煌的广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任何一种媒体要想在竞争中赢得观众,说到底,要靠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力,靠提高传播质量和服务质量,靠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应日寸代的需求。谁在改革中卓有成效,谁就是强者,谁就能守住自己的阵地。所以说,归根到底,人才,是传播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的广播事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也在人。新闻媒介的竞争实质上是新闻人才的竞争,受众对广播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实质上是对广播人才的需求,是对高素质广播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寄广播稿要通俗口语化,这并不是什么新见解.远的不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光是“广播电视战线”、“新闻战线”、“编播业务”等刊物,就发表了近二十篇讲广播语言的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先后开展过“口语化月”、以通俗口语为主要内容提高广播宣传质量的活动。尽管这样,打开收音机仍然常常听到半文半白、费解难懂的词句.有人说,现在语言广播通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1):I0013-I0013,F0003
广播要让听众听到,也要让听众看到。在做好直播间节目的基础上,走出直播间,“办看得见的广播”。广播在被听众“看”到后,它的巨大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随之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对突破广播传统时空观的思考李五建电台广播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稍纵即逝,过耳不留,顺序收音,难以选择”的先天缺陷。所以,实现对广播节目的随意选择,重复收听,这不仅是广播工作者的梦想,也是广大听众的期望。1994年4月1日,济南人民广播电台专题部...  相似文献   

14.
小言论的“五新”林维横小言论也称专栏小评论,兼有政论和杂文的特点。读者看了一篇小言论以后,往往会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感叹,或觉得有意思,而拍案叫好;或觉得没意思,而不屑一顾。这“有意思”与“没意思”,“拍案叫好”与“不屑一顾”,就在于有没有新意。新意,是...  相似文献   

15.
广播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行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时,广播界的同仁们忽然发现:广播在经历了诞生——发展——壮大——辉煌几个阶段之后,开始出现不容忽视的滑坡现象。站在世纪之交,面对广播见仁见智的争论,对广播发展趋势及其走向作一些研究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仅就“广播功能及其属性、广播运作模式和启用高新技术”三个方面,谈点认识。一、关于广播的功能及其属性广播作为一种现代电子传媒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属性。这是广播的根本属性。这种政治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基本理论为指导,形成了诸如“为人民服…  相似文献   

16.
其次,要写出新意。记者进行专题调查或调查重大报道题材,往往要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全过程,时间比较长,跨度比较大,内容比较复杂,可以说大部分材料是陈旧的。因此,怎样把调查报告写得有新意,就显得重要了,就要下一番功夫了。调查报告要写得有新意,就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要反映新的经验、新的动向、新的问题。“文章切忌随人后”。“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新闻姓“新”。作为新闻体裁之一的调查报告,也要突出“新”字。如果不是反映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介绍新经验,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没有新闻价值了。但是,调  相似文献   

17.
广播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广播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本质就是不断创新与发展。广播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宣传、技术和管理上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为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建立六十周年题词中指出,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这是新世纪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广播电视工作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无论何种报纸,都以头版为要。广播电视报当然也不例外。笔者从事《南通广播电视报》头版编辑工作数年,就如何办好广播电视报头版有一点粗浅的体会。一、力求贴近性。“广播电视报”这一名称,就决定了它必须以广播电视为依托,也就是行话所说的必须带“电”。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求广播电视报务必贴近广播电视,如果说广播电视报的其它版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体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广播的生存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广播是局限的,广播又是不可取代的,广播文艺要生存,就应把“蛋糕”做大,延伸广播文艺市场,就能让广播更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