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学热"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表征着中国在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后出现的重新确立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自觉要求,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清醒地认识"国学热"文化现象,并将"国学"创造为"新国学"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国学     
正何谓国学?国学的内容应该是以儒学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根基。今天,我们应继续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五四”是中国文化由传统而现代的转捩点 ,国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也在这时开始。作为新文化运动有机部分的“整理国故”带有新时代的色彩 ,“历史的眼光”、“进化的观念”成为学术研究的思想和原则 ,“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成为研究者自觉的追求。所有这些构成了“五四”前后国学研究学术思想的新变。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囊括了人类创造出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和文化主客体关系基础上的深度自信,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落实文化之"责",增强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坚守文化之"本",培育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现行我国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对于汉语是母语的意识薄弱,对于汉语言文学承载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也缺少相应的认识。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文教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掌握与研究汉语言文学,必须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思想学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评判能力。本文建议,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应增加"国学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的课程设置及比重,并尝试在课程外,通过师生互动的"国学经典读书班"、"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教学,以使大学生在亲近与认知母语文学的同时,更好地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等。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是精神观念文化范畴里一种文化,这应是狭义"文化"概念。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畴里的一种。"价值"概念定义,当前争议较大。价值在形式上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价值内容就在现实的人日常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的实践生活过程之中,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历史的发展,一切价值都是现实价值。"价值"概念与"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关系很密切。当前,学术理论界在谈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时,有不少人显得很浮躁,只是自发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觉的价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发盲目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觉性自信,真正实现理性自觉的坚实自信,自为自强,就得自觉积极地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文化自立,对现实进行价值理性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高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开展国学的具体表现,国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头活水。本文主要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点及相通性,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将国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国学研究的态度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研究的态度与意义邓小军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同情态度与客观研究可以相辅相成今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前提之一,似仍为研究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持何种态度。现代学术史的经验表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同情态度与客观研究可以相辅相成。相反,貌似客观实则怀疑否定的态度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涉及文化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自觉"的概念于1997年首次被提出后,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时间,关于"文化自觉"的释义层出不穷,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文化自觉"意义的研究却甚少。本文旨从理论、时代、历史三个不同的维度分别阐述文化自觉的研究意义,并从中反思文化自觉对于公民自身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认同中国的文化与价值理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当前出现的种种困境,我们要围绕"三力",扎实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即保持高度文化自觉,加强国内文化建设,增强文化感召力;挖掘文化核心价值,塑造中国精神,增强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3.
罗珍 《文化学刊》2008,(2):38-47
顾颉刚先生的民众文化研究,研究者一向认为是其研究古代史的辅助或曰取径。但笔者认为:从其研究民众文化的缘起看,是秉承北大蔡元培校长的扩大国学范围至民间的歌谣、风俗等的倡议,所以,他对民众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从属于国学的范围。在其对民众文化的调查、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众文化与圣贤文化为传统文化一体两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的民众文化观。所以,顾颉刚先生民众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顾颉刚的民众文化观及其研究民众文化的模式,预设了当今史学界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是现今民众文化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道德文化的生成与异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反思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实际上同时是一种道德异化传统.在中国道德文化一些关键性思想意识的生成机制中,就原生性地含有异化的成分"殷鉴"意识所表征的道德专利和垄断"革命";"有德"与"有位"依存论所折射出的道德文化主体不能独立自主,以及最终演化为边缘化传统;诸子百家对人心险恶的历史警惕,以及道家文化对伪劣道德的激烈批判,却被精神的逍遥之游所消解;在道德修养的范式设计上,道家的"两行"诡论与儒家的危苦磨难,表现出反塑造和过度塑造的倾向;凡此,都需要我们以反思的态度重新辨识清理.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上半叶分析历史哲学的大师——贝奈戴托·克罗齐,其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题,这不仅需要从克罗齐构建的"精神哲学"整体来批判地认识,从精神自身发展就是历史、历史与哲学的同一性等重要概念来理解,更要从历史认识论角度来认识。克罗齐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认知关系用精神或者思想沟通在一起,并使历史和哲学因为关于当下的"精神"而实现同一,于是主体所作出的历史判断及所形成的历史认识因为关于现在而具有了当代性。当代性历史认识的意义在于通过逻辑意识指导下的历史判断追求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2,(2):4
<正>无论是作为一种治国行政理念的"民生文化",还是作为大众"精神生命"的"文化民生",都是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仰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创造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新文化、共享新文化和新文化下的生活。为此,既需要执政者的文化自觉,亦需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就此,官与民都需要发挥各自的创造力。为此,从本刊下期开始开辟《"民生文化"与"文化民生"》专题栏目,提供一个专题学术研讨的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更是其中的精粹。虽然国学教育已经走进小学校园,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局限,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忽略了国学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教育是其养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国学教育中具体的审美功能,希望能让国学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得到充分挖潜。  相似文献   

18.
乐黛云在《文史哲》2008年第3期《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中撰文指出:中国人长久以来,强盛时以“大国心态”傲视他族文化;贫弱时,或自卑投降或演变成阿Q的“精神胜利法”。因此,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自觉首先是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因为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认识一种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但是,一种文化只有种子还不行,它还需要发展,需要开花结果。传统失去了创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文化精神与道德美学的梳理与细绎为引导,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美育教育层面进行解读,提出传统文化复兴在"情感认同"的意识觉醒下融入美育。在教育中构筑一个成熟的美育体系,需要在当代语境中建立整体观念并具有科学的实施内容与形式。不仅仅学习外在的如技能的东西,更应注重内在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质的培养,以美育为引领进入文化叙事的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20.
国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科,它以儒家经典文献为主,兼及诸子百家"五四"以前的政史诗文著作为研究对象,在校勘、训释的基础上,阐释作品的积极意义并探讨学术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国学具有学术性、国家学术形象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不可更改的终结性等特点。国学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保持互相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