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物静观皆自得"--儒家心学与诗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新儒家看来 ,宇宙人生是不可分的 ,仁者“静观”万物时的浑然与物同体 ,与其生命精神的内省体验相关联。由自然界鸢飞鱼跃的活泼生机 ,可见天地生命流行的生生之仁 ,而仁体就在人心里 ;故在返观心体的直觉活动中 ,能获得自适、自得之乐 ,体验到自然和谐之美与生趣盎然的诗意 ,融会贯通心学与诗学。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是与朱熹并立的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及对诗文的沉潜爱好虽然不及朱熹,但其心学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与诗学多有相通之处.他的"心即理"的心学本体论,他对曾点之志的赞赏,对洒落境界的向往,易与抒写性灵的诗文产生心灵的沟通.他的"发明本心"的心学功夫,亦与诗人修养相通.  相似文献   

3.
陆学特质及其历史命运顾春全祖望在《象山学案》中说:“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列其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也最广。”陆九渊于南宋之林立学派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陆氏“心学”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鹅湖...  相似文献   

4.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之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白沙之学独开门户,一扫宋学拘泥守矩的陋习,开出了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生动的新境界,并直接影响到阳明之学。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即是说,白沙学说得力于其独特的涵养工夫。我们认为,白沙能开有明一代心学的风气,主要在于他善于借助佛教禅宗的某些修行方法,以此补充儒家固有的修养论,从而建立新的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宋儒在修养方法上有“道问学”与“尊德性”的不同倾向,二说各引一端。白沙认为,朱子读书穷理的方法是“支离于秕糠”而遗弃真传,理本根植于心,真传应返求自身中寻找,所谓“千卷万卷书,全功归在我。吾心内自得,糟粕安用耶!”古人弃糟粕,糟粕非真传……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陈献章集》卷四)同时他又认为,周敦颐、陆象山操存持敬的方法失之太严(见《陈献章集》卷二,《复张东白内翰》),尚未达到“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的一段自然工夫。  相似文献   

5.
作为"豪放派"开山之宗,苏轼一改前人柔婉绮丽的创作风格,以诗体、诗材、诗境入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段,不仅是苏轼创新自觉的体现,更反映了其在困境中仍随遇而安、性命自得的旷达人格和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6.
直接经历了宋亡元兴的吴澄,怀揣对儒学的救亡图存之愿,重新编排整理了儒家道统,在他的道统中可以明显看出和会朱陆的思想主张。吴澄首先以朱熹传人自称,对其学说作品进行翔实的整理排序,同时继续朱熹未竟的五经编纂工作;而在如何识天理的方法论上,他的观点与陆学相接近,肯定对"心"的反思作用并给予陆九渊道统地位的肯定。总体来说,吴澄秉持兼尊朱陆的态度完成了对儒家道统的革新。  相似文献   

7.
正《老子》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把"道"看作是人和万物的本源,把"德"看成是万物生存的自然本性。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存应遵循"道",这样其生存状态才是自然的。而《庄子》则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天道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只是迹相,而演造这些迹相的就是"道"。庄子主张顺应天道,与天地相通,各任自然,才是最高境界。"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  相似文献   

8.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9.
唐诗中有一类不同于正统诗歌的谐谑诗,这些非正统的谐谑诗是正统诗歌的外延,其从侧面体现出唐诗与唐人生活联系紧密,显露出唐人用"诗"为乐的诗文化,是唐人生活画卷的多方位展现。用"诗"为乐体现了唐人的"情"与"真",这对当下解读唐诗主要立足于审美美学的主流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诗途径,其弥补了以审美程式化解读诗歌的模式,有利于当今人们体会诗歌在古人生活情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相似文献   

11.
《易经》泰卦■的"内阳而外阴"和否卦■的"内阴而外阳"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复卦■的"反复其道"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运动之道。复卦既显示了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结构之道,又彰显了太阳系一个中心和多个层次"以一控多"的系统论。乾卦的"元亨利贞"是源自太阳乾元之体的本质特征。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的中心和核心,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太阳"日新之谓盛德",德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生生之谓易",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太阳生生不息的演变过程。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创生天地万物之根源,根源就是道,根源就是心,所以太阳就是天道,天心就是道心,朱子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是对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12.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处世、做人的哲学,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涵义很简单:人要在宇宙中遵守作为人的天性,不走极端,要尊重自然的客观属性,不要违背宇宙间万物的规律,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深刻体现仁义的道德,伦理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庸之道要求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的主体应该是我们古人的天地观。企业家一定要从  相似文献   

13.
"言不尽意","成文"以"尽意",这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基本思路之一;能使诗达到"意无穷"境界的乃是诗之"象外之象"、"声外之音",则是其另一重要基本思路;这两个基本思路联系在一起,构成汉语古典诗歌语言哲学完整的内在理路.以"意无穷"为最高境界的汉语古典诗歌,昭示着这样一种文化精神追求在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这种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是思考汉语现代诗歌乃至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些相关理论问题等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人人皆有,指出"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心,虚灵知觉,人心、道心、善心都只是一个心,是心的不同存有状态。善心,执中之心,达于至善,即是本体也是功夫,而修养功夫之善使摇摆于善恶之间的危殆之人心无时无刻都在去恶而择善,并最终积久贯通达到至善的境界,使人的内在心灵之善与宇宙的外部秩序之善自然融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析李白对庾信诗赋的接受,认为: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赋接受文化语境。李白创作时,从写作主题、使事用典、意象选用、修辞遣词、句法结构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庾信、李白均宗法《风》《骚》,承传"发愤抒情"传统。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庾信重"比",李白善"兴",逸兴壮思。李白受庾信"清新"诗美观的深刻影响,并将之发展到"清真"境界,"清真"成为李白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江户前期诗学沿袭五山诗学之余绪,宗尚宋诗。通过检视这一时期各种原始文献,可得出结论,江户前期诗学可分三派:以藤原惺窝为代表的"宗宋派",以林罗山、林鹅峰、松永尺五、那波活所等为代表的"唐宋并尊派",还有有"日东李杜"之称的石川丈山"首倡唐诗"。三派相互交集、错综蛇行,表现了江户诗坛逐渐由"宗宋"转向"尊唐"的发展脉络。石川丈山的"首倡唐诗",虽在当时未成风气,但为诗坛带来了新声,为江户中叶的"独尊盛唐"开了先路,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象的《庄子注》在庄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得"是郭象创造性思想表现之一,它是理解性和逍遥的基础。庄子和郭象认为"自得"有心灵宁静的含义,郭象的"自得"还有物之生死存亡及其属性皆无外因之意;郭象的性具有生命、欲望、情感和本质属性等含义,丰富和发展了先秦的人性思想;在逍遥问题上,郭象和庄子都认为逍遥有无为自得义,郭象的逍遥还有任性义。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以雕缛成体"说和"自然之道"说的提出,具有整合自然审美理想和文章雕缛传统的特殊意义。考其实践基础,既有汉大赋兴盛以来穷思极想、铺排夸示的艺术倾向,又有山水诗兴起过程中巧构形似的艺术讲求;究其理论背景,一方面是汉魏以来崇尚心智创造的"智术"理念,一方面则是魏晋以降强调感物吟志的"应物"理念。《文心雕龙》因此而历史地形成了具有整合意味的自然雕饰美学观念。《文心雕龙》自然雕饰观念体系的展开方式,表现为"文体"论与"文术"论的并行互补,而其所以互补的机理则在于"成体有术"的文体方法论。作为中国古典自然雕饰美学理论经典的《文心雕龙》,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自然"与"雕缛"的整合问题。从"以雕缛成体"悟入"自然之道",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有助于体会中国传统"以技而进乎道"之"道术"论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9.
陈玲玲 《文化学刊》2015,(1):174-177
庄禅都是在自然的方式中求道,以本来面目对待自己、对待万物,以淡泊宁静之心入自然空灵之境,对人生采取超脱的审美态度,主张回到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体会自然的生意和生命的情趣,在大自然中去参禅悟道。庄禅的自然之心深得后世文人诗心,无论陶渊明还是王维,无论李白还是苏轼,无不崇尚古淡天真,以自然之境为美。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诗派有五祖一宗、二流三派,逻辑发展过程可分为六期。五祖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宗为朱熹。二流指雅流和俗流。三派为放旷派、洒落派、敬谨派。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体现了濂洛理学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称为"濂洛风雅"。周敦颐诗歌是"濂洛风雅"之初澜,二程及其门弟子的诗歌是"濂洛风雅"之主潮,南渡后的洛学后学之诗为"濂洛风雅"的余波。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中,崇安刘氏家族起着骨干作用,刘子翚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教和创作实践为朱熹指明了诗歌创作的方向。朱熹既是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也是理学诗派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