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 愁”     
张丽钧 《河北教育》2013,(11):47-47
一个习练书法的朋友向大家现场秀书法,每人获赠的均是其最拿手的"吃茶"二字.轮到我时,我说:"我不要‘吃茶’,我要‘吃愁’."他愣了,问:"你确定要‘吃愁’?——‘愁苦’的‘愁’?"我点头.他冲我愣了两秒钟,然后,笔尖蘸饱了墨汁,开写.他似乎不曾练过那个"愁"字,拧着眉头跟它较劲.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围观者七嘴八舌:只听说过"吃茶"、"吃苦"、"吃亏",咋又弄出个"吃愁"来?写到第N遍的时候,"吃愁"终于写得颇像样了.我舒口气说:"好了,就这张了!"不想,书法家竟叫起来:"等等,这张我得留着!我再写一张送你吧."  相似文献   

2.
睛川 《家长》2012,(2):24-26
女儿依次把我画圈的题都做了出来。我心想:"傻孩子,你果然中了我的计,这叫‘反其道而行’。"女儿10岁时进入青春期。身为母亲,我感到欣喜也增添了一丝忧虑。欣喜的是女儿进入成长的提速期,忧虑的是女儿的逆反心理在一天天地增强。只要我一开口,女儿就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相似文献   

3.
沈凤飞 《海南教育》2014,(12):46-47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我认为这也是我追求的数学课堂——充满张力、充满创造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李芳  张大龙 《考试周刊》2012,(16):119-120
作者通过"我为‘星’迷"、"我‘秀’我‘星’"、"群‘星’闪烁"、"‘星’光夺目"、"心‘星’动"、"明日之‘星’"六个活动环节,紧扣"追星"利与弊这个重点上了一堂思想品德课,趣味性强,学生活动多,富有教育性。  相似文献   

5.
这几天,我们家来了一位企业家——"走开"。"走开"在我身上开了店,害我整天说"走开"。上回,我在家里看电视,爸爸见了,说:"你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不务正业,将来可怎么办?" 我不胜其烦地说:"走开,你没看见我最喜欢看的节目开始了吗?识相的话就走开,不然我就要‘暴力解决’了!"  相似文献   

6.
张志公说:"语文教学在普及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1]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乐于写。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作文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写"的状态进入"我要写"的佳境呢?在此,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静心感悟     
戴高山 《成才之路》2011,(25):3-I0001
一位高校女生问我:"‘心静如水’与‘心如止水’,‘心态平和’与‘心态死寂’的界限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回答说:"是‘活着’和‘死了’。" "心静如水"和"心态平和",它们说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达到一定的高度,一个有修养的人,不管世态如何,生存环境如何恶劣,他们都能融入并化解,完成人生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8.
爸爸     
我爸爸是个"捉虫"高手。每当我完成了作业,爸爸就会让我自己先检查一遍,然后,便轮到他来检查了,甚至是老师批改过的作业、批改过的卷子,他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一检查不要紧,他还真的常常会捉到一两个"小虫子"——错别字!这时,他准会说:"这里有这么个‘虫子’,怎么行?"  相似文献   

9.
见面大礼 新学期,新班级,第一节数学课。 自我介绍:"我姓施……"话没说完,就被一句脆生生的问话打断了:"是植物大战僵尸的‘尸’呢,还是风湿病的‘湿’?"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见面大礼",我既生气又尴尬。看着那双清澈无辜的眼睛,我控制了一下情绪,顿了顿说:"我的这个姓呀,既不是僵尸的‘尸’,也不是风湿病的‘湿’,而是西施的‘施’。"说完,我郑重地把"施"写在了黑板上。  相似文献   

10.
第一册二十六、我来帮你一、教学目的:使儿童知道种菜的辛苦过程,培养儿童爱护农作物爱劳动及互助友爱的精神。二、词字解释:(一)‘种’、‘浇’‘捉’——用动作说明,多举实例:如‘种牛痘’‘种树’‘浇花’‘捉蟀蟋’‘捉迷藏’之类。(二)菓——用常见的菜蔬举例说明。(三)帮——帮助。三、练习:(一)为什么要互助?(二)用‘种’、‘浇’、‘捉’口述造句。二十七、你从哪里来一、教学目的:(一)培养儿童爱劳动,及课外活动的兴趣。(二)使儿童学习问答的说话方法。二、词字解释:(一)‘从’——举实例说明如:‘从前’,‘从学校到家里’(二)‘哪里’、‘什么’——这两个词要比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诗歌自然意识中的"物""我"空间经历了"物我相离"、"毁物造我"、"物中观我"和"以‘物’观‘物’"四个阶段的衍变,这固然一方面与诗歌本身艺术发展的流程变化有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所致,笔者试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期待着中国诗歌自然意识中的二元空间能够重新回归"以物观物"的起点,回归但不轮回,这将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一次难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感"一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一、简要通过"六个"曾几何时,初步阐述与论证了《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的理由与观点。二、主要通过"‘十大特点’与‘二十性’"(即"历史性与客观性";"前瞻性与创新性";"群众性与时代性";"战略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尖锐性与坦诚性";"现实性与指导性";"远见性与启迪性";"逻辑性与哲理性";"文学性与可读性"),深入阐述与全面论证了《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的原因与理由。  相似文献   

13.
陶哲成 《科学启蒙》2011,(12):51-51
一个寂静的夜晚,我驾着"鸽子"号飞船飞上了天空,见到了月亮婆婆,还向她介绍了这架"鸽子"号飞船。"‘鸽子’号飞船很特别,它的外形如‘鸽子’,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飞船里,有各式各样的东西,尤其是吃的、玩的。  相似文献   

14.
陈丽菊 《现代语文》2010,(4):134-136
自2008年6月以来,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的大力倡导下,全市相继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简称"唱读讲传"活动,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反响。其中"传箴言"活动主要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展开,而且薄熙来书记首发红色短信——"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15.
程秀娟 《现代语文》2013,(10):60-61
在浙江绍兴有大文豪鲁迅的"三味书屋",关于"三味",作家吴伯箫在《早》这篇文章中写道:"据说这里的‘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就是书香……"而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三味",与语文教学有关,是指:"书声味"——语文课堂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欣赏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咀嚼语言中蕴含的各种味儿;  相似文献   

16.
华漪清 《教师》2011,(21):65-66
一处笔画引发的思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个常用词语——"梦寐以求"。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字形,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示范。没想到,刚写完,就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您写错了!‘寐’这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作文不及格常有小朋友问我:“什幺是‘专业作家’?”我笑道:“‘作文专业户’呗!”确实,我如今天天都要写“作文”,而且常常写“命题作文”——编辑部出题要我写。就连这篇文章,也是《中学生读写》杂志出了题目要我写的。  相似文献   

18.
脏手妈妈:"瞧你这手,多脏呀!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我的手像你这样脏?"女儿:"没有,妈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与智慧在看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时候,爸爸问10岁的儿子:"你说,一休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因为他没有头发呀!""头发与智慧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妈妈头发长见识短吗?"绝对安静老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保持绝对安静,静得连落一根针在地上你们都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全班静下来了,一个男生尖叫道:“扔针吧!”“果然”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9.
胡胜盼 《成才之路》2011,(8):10-I0005
"我可以说,不让孩子落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日前,教育部基础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的这句话,在家长中引起不小的反响。看到王定华的这句话,我马上又想到了另外一句话,来自著名学者周国平——"郎朗成了一个‘坏榜样’。一个郎朗牺牲了多少孩子的童年?  相似文献   

20.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20):51-51
"老师,老师,我有意见,陈锐同学读错了,‘似乎’的‘似’读平舌,不能读成‘翘舌’。"罗宾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还没等我开口,下面就有同学为陈锐打抱不平了:"不对,是‘翘舌’。""不对,是读‘平舌音’的。"教室里忽然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在大声地喊"平舌",有的在喊"翘舌"。一时间,"平舌""翘舌"在教室里久久回荡。也有些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似乎在请求我尽快裁决,来平息这场遽然而来的"舌"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