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静 《收藏》2012,(12):74-77
西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更铸四铢半两钱,至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铢钱,四铢半两钱前后共铸行50余年。此种钱大小适中,制作较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董良义 《收藏》2016,(5):90-92
西汉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罢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历经文、景、武三朝,共铸行56年。《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9)
正西汉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罢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历经文、景、武三朝,共铸行56年。《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据此知,有些四铢半两钱制作欠规范,皆因当时国家对铸钱放松管理,允许民间私铸有关,所以就造成了钱文上的版式差异,以及带有特殊记号和刻划纹  相似文献   

4.
董良义 《收藏》2013,(8):68-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  相似文献   

5.
董良义  王旭东 《收藏》2014,(12):76-77
四铢半两钱铸行于西汉文帝前元五年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75~前119年)。笔者在收藏的汉四铢半两钱中,发现有少数钱面上铸有记号,这些记号钱多为穿上下竖划,还有少数星纹者。现选择一些面上有星纹记号钱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联廷 《收藏界》2011,(6):83-83
汉代的五铢钱,吸取了秦半两形制的特点,以量命钱,钱重五铢。五铢钱的正、背面有凸显的外廓,形制上的先进性,成为我国货币史上寿命最长的货币。东汉以后,苦于长久战乱,经济凋敝,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种"放民铸钱"的政策,为其自身的需要,铸币权"时放时收,向无定见",其结果造成私铸泛滥,"榆荚"猖獗。  相似文献   

7.
王泰初 《收藏》2009,(4):117-117
“大泉五铢”钱是一种不伦不类的钱币。大泉与五铢钱本是两类钱,王莽篡汉后废五铢钱,改铸“小泉直一”“大泉五十”钱,由于“大泉五十”为虚值大额货币、引发了盗铸蜂起,“大泉五铢”钱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誓戎 《收藏界》2010,(12):82-82
罗汉钱是清朝康熙年间所铸制钱"康熙通宝"的异品钱,它同普通的"康熙通宝"的区别是"熙"字少"臣"左边的一竖,而"通"字的走之儿仅为一点,俗称"一点通"。此钱制作精良,边缘肃整,铜泽光亮,重约4.8克,铸量稀少,深受民间百姓的珍爱。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家附近农村购得一枚生坑异型大半两古钱(因上铸半两暂称其半两钱)。该钱径6厘米,重39克,字体明显有战国秦半两特征。与行用半两钱有四处不同。①钱面铸一"口"字形台;②钱的面背为同心浅弧形;③无穿孔;④体形重量较大。很奇特,各钱谱无载。  相似文献   

10.
戎畋松 《收藏》2014,(9):92-93
东汉末年,战乱不已,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商品交易留滞不前。是时盗铸、私铸盛行,尤其是剪凿钱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派生出所谓的“剪边钱”和“挺环钱”。也就是将一枚完整的五铢钱沿文字中分周边凿开,使圆钱部分的文字只剩一半,谓之“剪边钱”或“对文钱”;而另一半文字则留在圆圈上,被称之为“挺环钱”,这样就可以把一枚钱分而为二。  相似文献   

11.
王泰初 《收藏》2010,(4):133-134
东汉末年,皇权衰微,董卓以灭宦官为名占领都城,挟持天子,残害百姓。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载:“(董卓)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虞、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人用。”  相似文献   

12.
戎畋松 《收藏》2008,(6):116-117
汉半两权钱 汉初承袭秦制,仍旧行用半两钱。高祖时借故“秦钱重难用”而行荚钱,且允许民间私铸,引起货币贬值,“至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吕后二年(前186年),开始整顿币制,改铸重八铢标准的半两钱;后由于减重严重,从六年(前182年)起又行用五分钱,其重量只有2.4铢,为半两的1/5,灾际上也就是变相恢复丁荚钱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白金三品     
正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一改我国传统的方孔圆钱形式,发行钱面有动物纹饰的白金三品。《史记·平准书》载:"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日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撰',值三千;二日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值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值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相似文献   

14.
董良义 《收藏》2013,(15):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据说像蛇  相似文献   

15.
王小梅  董良义 《收藏》2015,(5):98-99
古钱上的钱文位置有时会互换,抑或会写成反书,泉家谓之传形。传形钱是工匠刻范时的错误造成,如半两钱文应是自右至左。反之则成了传形者。汉初吕后掌权时期禁止民间私铸钱,所铸的八铢半两和五分钱都是官铸,管理较为严格,传形钱较少。  相似文献   

16.
秦洁 《收藏》2008,(9):110-112
西汉末年,外成王莽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王莽在位期间共进行了五次货币改革,这位“改革家”改革速度之快,实施态度之严肃彻底,令人叹为观止。其第一次币制改革在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改变汉制,于五铢钱外更铸大钱,文日“大泉五十”,一当五铢钱五十枚,又铸“契刀五百”.一当五铢钱五百枚,错刀“一刀平五千”,一当五铢钱五千枚。几四品并行。  相似文献   

17.
周少华 《收藏界》2010,(6):105-105
"得一(壹)谁知谶未真,顺天新铸有重轮,洛阳古寺铜销尽,都是如来劫后身。"这是清代的《古泉杂咏》。《新唐书·食货志》:"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一当开元之百,既而恶‘得壹’  相似文献   

18.
周金科 《收藏》2013,(1):96-96
钱币界对于“两柱五铢”钱的归属有多种说法,或说源自南朝萧梁;或说为其后的陈朝铸行;或认为应归于出土量较多的蜀地。对此,笔者谈一些看法。《隋书·食货志》:“武帝乃铸钱,肉好周廓,文日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内廓,谓之女钱,二品并行。”语中的“肉好周廓”是说钱身和穿孔的周围都有廓。据此。“肉好周廓”的五铢钱当始铸于南...  相似文献   

19.
黎凤歧 《收藏界》2010,(11):80-81
日本是最早仿照中国钱币形制铸行方孔圆钱的国家,公元708年,即唐景龙二年,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首次仿效中国钱型铸造了"和同开珍"小平钱,此后,各朝天皇又累计铸钱11种,即"万年通宝"、"神功开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长年大宝"、"饶益神宝"、"贞观元宝"、"宽平大宝"、"延喜通宝"、"乾元大宝"等,连同"和同开珍",日本钱币学家合称为"皇朝十二文钱",是日本铸钱的第一阶段,这些钱都是小平钱,存世少而珍贵。此后,日本还铸过"大中"及"洪武"背"治"贸易钱以及"庆长通宝"、"元和通宝"小平钱,亦未见大钱。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即明天启五年,日本始铸"宽永通宝"年号钱,从1625年至1867年,宽永钱前后铸行长达200余年,数量庞大,品类繁多,有大有小,  相似文献   

20.
潘龙 《收藏界》2010,(12):88-88
"五行大布"铸行于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同武帝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先铸的"布泉"及后来静帝于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的"永通万国"钱合称为"北周三泉",皆是钱币界倍受赞誉的美品佳泉。据《周书·武帝纪》载:"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与布泉并行。"文中所言"以一当十"指的是折合布泉十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