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2.
"气"概念在先秦儒家、道家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儒家更多把"气"与人相连,着重谈"养气",但其"养气"往往与仁义相关,赋予了"气"仁义的色彩,由此,"养气"又与社会治乱相关。道家更多把"气"与整个自然界相连,着重谈"通天下一气",人也应该顺应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由此,"养气"才能延续生命、保全天性。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化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调和人体和自然界的平衡、影响社会的治乱。不同的是,儒家用"气"来发展仁义之说,赋予道德色彩;道家则坚持天地万物同此一气,更倾向于与"气"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王建国  杨凡 《职业圈》2008,(8):70-71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还存在着地区、城乡、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学有所教”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文章在学习“学有所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措施,力求使“学有所教”思想能够深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4.
"章甫"本系殷代礼冠,由于孔子个人的提倡,转而成为"儒服"的"标配",其中既有孔子追念先祖的感情因素,又体现了礼崩乐坏、明王不兴时代背景下以"古"相尚的价值取向。由于孔子对"章甫"之冠的提倡及弟子对夫子的推崇,因此孔子卒后葬式才有"冠章甫之冠"之举,这既体现了"儒服"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又表明它有鲜明的理想主义风格,不纯粹是"写实"的,因此就不宜用严格的礼书所载的葬式来要求。辨伪学者以礼书所记葬式指《孔子家语》所载非实,系出造作,流于刻板和机械。以"章甫"之冠为代表的"儒服"问题是儒家初起阶段的重要舆论话题,正是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一方面促进了孔门群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从形式上强化了儒家最初作为一个学派的"辨识度"。  相似文献   

5.
徐伟兰  严永青 《职业圈》2007,(12X):190-191
“感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感动”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应该改变单纯的道德说教方式,改变工作态度,独具慧眼、感情细腻,在师生情感交流的真实情境里“感动”学生、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6.
郭洪 《职业圈》2007,(6X):191-193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其深刻的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根源。高校“基础课”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灌输和实践环节是切实加强高校“基础课”的实效性,树立大学生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春秋》与"王道"向来专属孔子与孟子,发展成为中国经学的核心意识。东汉以后,经学上"古"、"今"的流派意识逐渐专断学术,《三传》之传习者虽各持门户之见,但无不是割裂"王道"与《春秋》的大体,各自逆溯孔子的心事。而"王道"的观念,动必专属《孟子》,推衍为东亚治国观念的理想。唯专门之学日甚,"专属"的思维定势,遮断一切实相,《春秋》与"王道"支离,其弊既深且巨。因此,反求真实的历史,势不能不破"专属"《春秋》于孔子之蔽,而解一尊"王道"于孟子之惑。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教育精神凝聚在大学"校训"里,目的是将其铸造于大学人的生命中,激励大家在尽善尽美的理想中奋进,直至生命终结。慎读、铭记这些"校训",传承大学教育的根本传统,将育人、博学、笃行、笃志作为大学教育的精神宗旨,使其成为每个大学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李玉光  关浩 《文化学刊》2008,(2):118-122
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都成功"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取得成功。金泽工业大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以"四维一体"为教育载体,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和实践的空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谁清楚,我们对外传播的对象是外国人,而“外国人”这一特殊性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特殊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具体地说,我们要在选题和写法的“针对性”上下大工夫。近年来,在选题方面,我们比较能够抓住“针对性”这个原则,但是在写法、体裁、表现方式等方面怎样才能抓住读者,注意得还不大够。张立方撰写《民族和睦之源》一文或许正是在两  相似文献   

11.
楚简文字中"师"、"保"、"傅"诸字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和意义,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可知先秦的"师"、"保"、"傅"制度的确立,具有设置普遍、男女并立和男外女内等特点,而女性的"师"、"保"、"傅",同时还兼有女巫的某些职能。  相似文献   

12.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然"本义指燃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本文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通过古籍文献佐证,考证四川方言中的"踡"字的本字应当是"肙"。  相似文献   

13.
李乔 《文化学刊》2009,(4):170-174
近些年来,写回忆文章,写怀旧作品,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动乱消弭,升平日久,人心静了下来,头脑也更加清醒,晴窗灯下,键盘素纸,此类文字汩汩而出;操笔者,既有政要明星,也有百业平民,俨然“怀旧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原先多以为是"伐"字省体,细绎相关卜辞,可以看出它和伐存在着较大区别。甲骨文"■"应当是"干"字初文,本指人体之躯干。在卜辞里,"干"多指属于某一氏族的下级武士。周代彝铭则多借倒"干"形的"屰"为干,因其有迎击之义,故而"毌"、"盾",亦被释为"干",但并非"干"字。甲骨文"岸"是"干"的滋乳字。"岸"字之释可以妥贴地释读相关卜辞材料。  相似文献   

15.
张桂媛 《职业圈》2014,(35):28-29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不要坚持“灌输”有很多争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明晰什么是“灌输”、是否要坚持“灌输”以及怎么样进行“灌输”的问题。笔者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而非具体的方法,必须在政治工作实践中坚持。在现阶段进行灌输教育,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王泉根 《文化学刊》2015,(1):24-34,2,241
先秦"姓、氏"有别的制度,决定了"氏"在先秦有着特别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先秦"氏"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社会身份等级与婚姻嫁要依凭这两点,而后者又确保了中华民族的人种素质,并直接影响到古代的婚姻制度。秦汉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文化习惯与姓氏制度一直延缓至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古代书法批评中"情性论"的梳理与分析,尝试在"抒情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探讨书法的抒情特质,揭示文学与书法在"抒情"上的同质性与差异性。文章认为发轫于古典诗歌的抒情精神逐渐渗透到书写行为之中而赋予书写一种"情"的意义。书论史上有关书法"抒情"的表述皆滥觞于扬雄的"心画"之论。若以"抒情"作为书法审美的一种观照,则何谓抒情,能否抒情,如何抒情等问题皆值得关注,文章就古代书论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门"四句教"是王守仁"心学"的精要,阐释了"心""意""良知""格物"和"善恶"之间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从"正心"出发,经"诚意""致知""格物"等功夫,最终得以把握"心"之本体,达到"身修"的目的。王门"四句教"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启示人们跟随良知的指引、通过"知行合一"而提升道德修养;通过内省格物的方式来正心、诚意地对待事业,取得成就;普通人亦可以"立言"的方式传承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9.
黄征  周慧 《文化学刊》2016,(4):44-51
本文针对近期媒体与某些专家提出来的"林阴道"为"林荫道"之误的说法作了批驳,用文字学的造字原理和汉字发展史"阴"早于"荫""林阴"早于"林荫"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林阴道"一词不误。  相似文献   

20.
张洪 《职业圈》2007,(9S):4-5
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目前人口问题仍然面临许多困境与挑战。女性教育是解决众多人口问题,达到人口和谐的“族”点。文章从这一认识出发,阐述了女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今后女性教育如何才能健康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