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巍,今山东无棣人,是我国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清官忠臣。他不但政绩卓著、本性耿端,而且在诗歌创作上亦有所建树。杨巍的古体诗旨趣天成、萧疏简远,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有共通之处,又因其对陶渊明与"桃花源"的倾慕,乃至他的诗歌也似陶渊明诗一样具有古淡天然、不染尘俗的特点;同样,杨巍对"以唐人为宗"的强烈认同使之对王维诗有很大程度的接受,其格律诗内容上极富画面感,思想上极具哲理性,自然是对王维"诗中有画"和"诗佛"禅道的接受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浸润而提取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由于跨越千年而时代久远,对于初读古籍的中学生来说,确实会有"代沟",如何缩短这种"代沟",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然而,诗歌的种类多,情意丰富,每首诗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本文就诗歌的"个性"探讨其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在北宋众多巴蜀本土文人中,冯山名位虽显,但在后世文名不彰,故人少论之。冯山为人耿介特立,长期居官蜀中。冯山工诗善文,不仅交游广泛,而且诗歌留存丰富。冯山与入蜀任职的各级地方官吏、蜀地本土文人诗文唱和,言道论学,展现出居官蜀地的生活世界与精神面貌。其诗以唱和、寄赠、送别为主,既书写胜游之乐,也抒发一己情怀;既观物理变化之理,也显明其用世之志,颇具平淡清丽之风。冯山的诗歌不仅有自家特色,且于尽变北宋西昆之风的文学革新中亦有力焉。  相似文献   

4.
王庭筠作为金代渤海遗裔中文学地位最高的文人,不仅是遗裔群体的文学领导者,更是金中期文坛的文学巨公。王庭筠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当朝名士交游唱和,留下不少诗文作品。其交游方式主要有三种:游览胜景、扈从游猎和书画会友。王庭筠等一众金中期文人游览胜景的目的与金初期文人有所不同,不再是单纯地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交游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金世宗、金章宗多次秋山围猎,王庭筠与扈从的官员交游唱和,有佳作传世。难能可贵的是,王庭筠创作的应制诗暗含讽谏,超凡脱俗。书画会友的交游方式不但体现了王庭筠的书画才能,且凸显了其才能之下所隐藏的淡泊胸襟和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5.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创作起起落落,各种诗歌命名层出不穷,不同诗歌主张、不同派别的诗歌群体纷至沓来。90年代的网络诗歌创作又给诗坛注入强心剂,诗歌的作者与读者队伍空前庞大,我们为诗歌的春天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在思考,在表面的繁荣中,众多的诗作经过时间的淘洗,有多少能流传下来?诗人们如何能保证自己的诗作不是彩色的肥皂泡,而具有持久的经典魅力?章培恒在《中国文学史》的导论中说“我们可以给文学成就确定一个与其定义相应的标准,那就是作品感动读者的程度。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也就是说,作品感动的程度越高,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8,(3):48-52
为了能整体客观地评价新月派后期代表方玮德的诗歌贡献,在考察其生平交游和对其诗作了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之后,可发现其创作生涯虽短暂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视,他始终追随"爱的理想",理性节制地抒情,并借助现代又古典的意象形成了自己轻逸灵动洒脱的诗歌风格和境界,对于新月派所倡导的讲究诗性,"三美"主张,诗歌形式的试验等也有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方玮德对于考察中国新诗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8.
音位是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与文体的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音位的文体特征在诗歌中尤为明显。诗作者为表达其独特的思想,从而选择含有某些特殊音位的词来表达,使诗歌的外在形式与思想内容完美结合起来,达到音位与思想共鸣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唐代隐逸与唐诗之间的关系是唐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尽管学界不乏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仍有待更深入的探讨,尤其是需要在理论层面系统地揭示隐逸现象的实质,并且在此基础上认识它对唐诗发展产生影响的真正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元代诗人张楧,乃宋名将张俊之后。他的名门出身,再加上其与蜀中大儒牟巘的联姻,使他深得前辈名宿的关爱,也备受同辈人的敬重,因而在文士圈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与交往的文人时常相聚,诗酒唱和。其诗歌对宋元政权的更替少有反映,忠于前朝的政治伦理责任感较弱。张楧及其友人尽情地享受人生,人性本真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凸显。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灵魂和精神的袒露,与我们当代人的情感是共通共融的,探寻情感之根极易激发我们的共鸣。因此,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解读,就能拉近我们和古代诗人的距离,破解诗人情感的密码,触摸诗人的灵魂,从而诗意地栖居在汉语文化土壤上。下面结合初语教学中的案例来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究钱澄之《藏山阁诗存》中提及的其前期(即其归隐田园前)交游对象的情况,将之大致分为同乡与同僚两类,对他们的基本经历和与钱澄之的交游情况进行考索,以增进对钱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旧有的隐逸文化和唐代特殊的隐逸风尚为杜甫的隐逸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杜甫人生的主要方向,道家的隐逸情怀是辅助其思想成熟的工具。在其一生中,间接性的贯穿着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情怀调节了诗人困顿时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试论谢逸诗歌的思想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逸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包涵了他怀才不遇的无奈和世态炎凉的感叹;安贫乐道的隐逸理想;以及对友情和亲情的咏叹,其中对友情的抒发涵盖面又是较为全面的。而诗人也正是通过这些情感的抒发暂时忘记了苦涩的命运,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任晓丽 《文教资料》2007,(34):18-20
石延年是宋初诗坛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诗人,出身幽州的先天背景,以及在山东活动时受齐鲁士风的濡染,使得他的诗歌特色呈现出豪迈不羁的鲜明特色,与宋初浮靡的诗歌主流相颉抗。他的个性豪迈,交游广泛,与欧阳修、石介等人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公鼐与李若讷同为明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公鼐标举"齐风"诗帜,李若讷紧随其后,反对模拟,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声情"。二人自万历十六年定交以后,交往频繁,酬答诗甚富。对他们交游情况的梳理,不仅可以勾勒二人交游的大致轮廓,亦可填补对他们研究之缺失。  相似文献   

17.
清理学名臣陈法与当时知识精英的代表陈宏谋的交往有水乳之契。陈宏谋曾多次疏荐陈法于朝。又出资刊印陈法的著作《易笺》、《醒心集》、《敬和堂文集》等。通过考察陈法与陈宏谋的交往,可以对陈法的学术事业、行藏出处、思想情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杨凭是活跃于中唐文坛的一位大家,博学多闻,才干过人,时有政绩,尤善文章,交游极广,与当时众多文人、名士均有诗文往来,本人也有大量诗文,与其弟凝、凌被时人称为“三杨”,但长期以来对其研究极其不够,生平资料散见于史籍,也未曾有人作过整理。通过有关第一手材料的搜集梳理,钩稽考证,可以描绘出杨凭生平及交游的大致状况。  相似文献   

19.
刘基、宋濂只差一岁,同为明朝开国文臣,彼此志同道合,关系密切,因道德文章结为好友,入明后则成患难之交,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相重"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生前与两淮盐商程晋芳多次交游于淮安、扬州、南京等地,两人情缘至深,堪为文士与盐商交往最为典型之一例。交游既丰富了吴敬梓的人生阅历,他也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生活之需和精神慰藉,并为创作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累了充足而珍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