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齐物论》之旨并不在于抽象的思辨,而是指向人自身的切己生存本身。开篇的“天籁”与“吾丧我”,是对于超越性、外在性整体与无主体性存在的双重绽放,真实的个体既不能将无限的整体性世界观念化,也不能让自身消解在无限性整体世界之中。由此,齐物论拒斥理智执持的凝固实体,而领悟于无根流变本身;而无根流变的领悟,即是生命存在展开于对于虚妄的领悟及其克服之中,由之昭示出生命存在本身内蕴着痛苦与悲哀的幽深性;切己生存基于无根性与虚妄性的领悟,如此领悟是一种明,但是,如此之明牵拽而出的却是无边深邃的幽暗性,生命存在之明,即是明于生命存在绽放在幽暗不定之中;每一个如此领悟而明的生存者,在其与他者的共在中,转而更进一步领悟于必须拒斥独断论的超越真理论,而返回于无数个体自由、有序生存其间的多元性意见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2.
庄子对“物之所同是”的拒斥和否定,显示了与孟子肯定“心之所同然”的不同意蕴。庄子否定认知主义的普遍性,其实质是否定了本质主义的普遍性。但庄子并没有否定普遍性本身,而是捍卫了个体主义普遍性,即个体自由生存的普遍可能性。与孟子的本质主义普遍性相比,庄子的个体主义普遍性更为契合当代政治哲学的自由向度。  相似文献   

3.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是针对“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异化的现实问题有感而发的,其主旨是阐释其“人应该以齐同地之心境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基本人生态度,引导人类走向内向的精神解脱之路。《齐物论》集中体现了庄子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奢靡僭越”之风盛行,乘舆制度“崇节俭、辨等威”的制度精神遭到消解,而占有大量资源的权贵集团及其衍生群体是这一变化的根源和主体。由于对晚明世风变迁的研究涉及到对明代社会发展程度的总体评价问题,在观察时需要有宽阔的视角,既要注意下层民众,也要注意具有广泛示范性和影响力的社会上层。在解释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除了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需要充分关注传统社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6.
齐之为齐引向生存的真实,这基于对流俗的克服。但是,克服流俗的扭曲并非就是主观境界式的混同流俗的妙道之行,也不是以理智概念遮蔽、湮没现实的太早计之揣摩,而是面对流变而开启面向未知可能,从而在生死交融、梦觉一体中直面生存的吊诡而游于独以成己。由此,在观念领悟中,独断论的绝对真理观也就被拒斥了,从而走出观念囚笼而振于无竟。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应属《庄子》外篇,但论之不详;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疑其非《齐物论》文。本文通过对此二节语体风格、思想内容的细致分析,并对古今许多庄学家的有关注释错误作出辨析,认为二节均非《齐物论》本文,不属于《庄子》内篇,而属于外篇。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中的诗人之一。在苏轼看来,诗人寄寓于世而有所作为、超越尘外而无所执守,“循万物之理”、“应万物之变”,是诗人本真本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自然为文”的艺术境界。从苏轼文论的经典文本和原初意义出发,运用现象学等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围绕“有为而作”、“无意乃佳”和“不能不为”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能够揭示出苏轼创作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9.
李婧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68-70,98
通过对庄子的“齐物论”含义争论的分析,指出庄子的用意在于“使万物齐”而不是“齐各家之言论”,认为《齐物论》中所指的世俗世界是“有分别”的世界,而庄子则致力于破除这种分别;在庄子的视野中,“物化”的境界是介于“有分别”的凡俗世界和“道通为一”的境界之间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基于“志于道”的终极理念而确立起的士人经典化的生活模式,在晚明社会的变迁中陷入了极大的窘境之中。“贫”、“穷”、“抑”成为晚明士人最为重要的生存困惑与社会呼声。晚明士人也于这种生存压力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道路,开始了由“道德人”向“世俗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这种转化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潜在促动了“士”与社会之间的交融与互动,拓展了其通过社会而存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和山东古国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孙子与齐文化学术讨论会暨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于1992年3月31日至4月3日在山东省广饶县召开,来自7个省市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40多篇,书稿3篇。会议期间,有60多位代表分别在大会和分组发言。现将有关论文和发言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一关于《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李兴斌在《孙子伐谋思想简论》一文中提出,“伐谋”一词虽有独立含义,但它实际上是贯穿于全书的一种思想,他还从“狭义性”、“广义性”、“战略性”和“战术性”四个层次上分析了伐谋思想的意蕴,认为  相似文献   

12.
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二中171班特约小记者齐文帅来信说:你们好,我发现《小读者》2006年3期《自从有了电脑》一文中(32页第6行)“含着些许泪水”不通,应改为“含着许些泪水”,望查证。亲爱的小记者齐文帅同学:感谢你那么认真而郑重地来信指出我们刊物的错误,正是有了你和与你一样的那么多真心喜欢和支持我们的小记者、小读者,我们才有充足的信心把这本刊物越办越好。这里需要和你探讨的是“含着些许泪水”的“些许”一词,在字典中是“一点儿”“少许”的意思,而“许些”反而无典可查,不通了。你再请教一下学校的语文老师和身边的爸爸妈妈,如果他…  相似文献   

13.
纵观《齐物论》,庄子开篇用“吾丧我”引出对物我对待的反思;而后通过“彼是方生”,说明物我其实为一;最后将“彼是方生”推衍开来,与“齐物论”这一标题遥相呼应,“齐物论”指的是物与论之齐一不二。整个《齐物论》中,探讨的都是物我对待这一问题,而最后物我对待的解决之道,依然落脚到开篇的“吾丧我”之上。  相似文献   

14.
《齐物论》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物论》以“齐”为主题,从逻辑上说,其中包含“齐物”论与齐“物论”二重涵义。“齐物”论指向世界万物,后者虽呈现千差万别的形态,但从“齐物”论的角度看,则最终可以分而齐之或不齐而齐。齐“物论”之“物论”直接所指,涉及关于“物”的不同观点,但在宽泛意义上则关乎一切是非之辩,“齐”广义论域中的“物论”,意味着消解是非的分辨和是非论争。总起来,“齐物论”以“齐”为视域,既要求超越存在之域的分别,也试图消解观念之域的是非之辩。就哲学的层面而言,扬弃“道术为天下裂”的形态、通过以道观之达到统一的存在,这一进路无疑不无所见的。然而,从现实的形态看,世界既呈现关联和统一之维,又内含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以否定和拒斥的立场对待“分”与“别”,在逻辑上很难避免对存在的抽象理解,与之相涉的分而齐之,也容易疏离于真实、具体的存在,引向思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庄子的齐物之论中,以道观之与抽象齐之二重取向交错而并存,呈现了多方面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5.
“齐”生死与“化”生死分别是道家庄子与道教葛洪对待生死问题的重要分歧之一,“齐”生死遵循“道法自然”,“化”生死引导人走向长生,它们不同却又相承。“齐”与“化”二字,在生死观念不同的背后,还引出了它们审美立场的差异与审美意蕴的不同。从这差异之中,可以看出道教美学作为一门宗教美学的一些特点来。  相似文献   

16.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相一致,老子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被挖掘和弘扬。老子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予以宇宙视野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齐一,因而人之生存实践也应“法自然”,即“弃智弃圣”、“少私寡欲”。老子之思维方式及基本精神无疑是当今环境问题治理之所求。  相似文献   

18.
《乐记》与《齐物论》为儒道思想精华,分别提出“和”与“齐”的治世之方,表达了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同时《齐物论》的“齐物”思想还影响了《乐记》“和乐”思想,具体表现在“齐万物”思想对“乐同和”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二者对于社会的思考之上,更表现在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之上.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一书作为行文艺术和哲学成就斐然的著作,其思想历来受到重视,它表现了如何在礼崩乐坏的黑暗社会之中安身立命。本文就其内篇谈谈它的“齐物”思想。“齐物者,天下之物言”,皆可齐一观之,不必致辞,守道而已。”庄子是怎样来齐平万物以为一呢?“死生上如”、“混和是非”、“与外适然融合而为一"的齐物思想是本文的重点论述对象,也是人世间的三大主题,正体现出庄子的人生哲理观。  相似文献   

20.
明人“韵”论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在“韵”之为“声”的层面上,明人揭示了诗之“声”,具有独立于“义”之传达的自指性及审美的情感性;在“韵”之为“神”的层面上,明人揭示了“神”在结构上对“声”之“有限性”的超越,在生成过程中对“声”之“人工性”的超越。而对工具性、人工性、有限性的超越使诗之“声”获得了澄明人与世界万物的本体功能。明人“韵”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诗学本体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