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下,中国剧集在亚洲范围内被不断翻拍。从翻拍到被翻拍,不仅体现了中国影视行业地位的提升,更是转文化传播范式下“互联互通、共生共荣”理念的很好诠释。本文关注这一现象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机制,从类型建构上的平行关系、生成逻辑上的互构关系,以及意义解码上的递进关系三个维度,探寻中国剧集海外输出之道。  相似文献   

2.
尤达 《编辑之友》2023,(8):56-63
当下,网络文学海外输出欣欣向荣,部分业界和学界人士认为这为IP改编作品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先成为读者还是先成为观众决定了受众跨媒介接受路径的不同,文章以序位效应为理论依据,循着从国内到海外的研究路径,以传播力提升为目标,探讨受众跨媒介接受的路径构建、心理机制、海外输出背景下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从观众到读者的接受路径有利于最大限度提升海外传播力,即以IP改编作品的海外走红带动网络文学的输出。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建议重新规划海外输出策略。  相似文献   

3.
林玉佳 《当代传播》2024,(1):97-102
本文基于传播学跨文化理论研究,通过对《王者荣耀》海外玩家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索文化实践如何在游戏过程中展开。经过三级编码后,本文发现文化冲突、游戏设计、玩家认知、文化融合强度、不可控因素这五个主范畴,对国产游戏出海过程中的文化传播存在显著影响,但其影响方式和作用路径并不完全一致。本文通过分析他们之间典型的关系与结构,提出了“国产游戏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的理论构想与维度。研究认为,海外玩家初次接触《王者荣耀》会因为文化差异引发解码冲突,导致对游戏的抵抗或对游戏文化理解的偏差,形成“文化折扣”,后期通过游戏内、外两个层面实现游戏的“文化增值”,改变游戏认知,促成对游戏的认同,由此增强国产游戏对外传播中与海外玩家的意义共享,搭建文化传播的多元渠道,推动国产电子游戏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评BBC的莎剧改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被不断改编并搬演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莎剧,即英国BBC制作的37部全套莎士比亚电视剧.为此,本文将从为什么改编、如何改编和改编的文化意义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不同媒介艺术所呈现出的莎剧魅力与局限,并进一步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指出当下影视改编的利与弊,以及怎样才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影视精品.  相似文献   

5.
罗永忠  曹海霞 《传媒》2022,(17):59-60+62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加速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往来,也为我国党史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重点分析中共党史文化海外传播的当代价值和三种有效路径: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党史文化海外交流机制;加速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海外传播的信息质量;加速新媒体资源创新,提升海外传播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影视盛行的当下,儿童文学以内容资源形式进入儿童电影实现其跨媒介传播.儿童文学的影视之旅,不仅有效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而且通过改编的方式,使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获得"源头活水".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文学影视之旅历程的回顾,探析儿童文学影视改编的问题,以期更好促进儿童文学的多元传播,探寻到儿童电影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热播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远销海外,其播出版权被中国香港、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竞相购买;这部古色古香的电视剧,不仅给国内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风,同时也将中华文化吹向世界。本文基于影视受众心理的角度,对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的热播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探寻影视受众的真实需求,并对网络改编剧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当今国产电视剧的隐疾,给出一些建议,希望以此唤醒电视创作者的文化传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8.
邓依林  张伦  吴晔 《新闻大学》2022,(9):14-28+117-118
本研究利用计算传播学研究范式,探究了中国官方媒体在以“推特”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中国文化议程设置效果。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框架,本研究发现,中国官方媒体与海外受众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均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中国文化话语体系。但中国官方媒体议程尚未能影响海外公众议程,同时亦没有基于海外受众特征建立起有效的传播策略,仍采用“以我为主”的姿态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本研究通过探究中国官方媒体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议程设置效果,拓宽了网络议程设置的理论视阈,对中国官方媒体的中国文化全球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和电子文本在传播方式上各有特点。本文以三国类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通过对比丈学文本传播和电子文本传播,结合社会和受众因素,分析文化快餐化的原因,探讨文化快餐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已成为国家形象叙事框架能否成功的关键,文化间性是多种文化之间对话交往的前提条件,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再到“转文化”间性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诉求。国家形象是基于文化间性理论意义生成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框架体系。本文基于文化间性、转文化理论,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自塑”“他塑”“间性”等维度,研究了挖掘中华文化元素、拓展泛媒介化空间等文化间性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1.
帅志强  张钰 《视听界》2013,(6):55-57
经典的电影可以改编成网络游戏,热门的网络游戏可以改编成电影,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中国特色的游戏与影视结合的市场模式。网络游戏与影视产业合作,风险与机遇并存,应选择合适的路径推动网络游戏与影视产业的“联姻”。  相似文献   

12.
段燕 《传媒》2021,(20):73-75
新时代,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在明确传播重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传播路径,这是确保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时代性、常态性与长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影视行业也在不断变化的传播语境中开拓出新的发展领域,近些年来,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在影视市场中大放异彩,其中尤以武侠剧最为显著.文章从影视文化及其传播效果的视角出发,剖析"粉丝社群"的心理需求,解读当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趋势背后的行为隐含与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考察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影视译介与传播过程,并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美学热”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过程的特征、规律和效应做出阐释。研究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借助影视传播渠道,可以有效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其成功的传播实践为跨文化交流赋予了“审美”与“启蒙”的象征价值,也为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奠定了观念的基础。本文进而探索性地提出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美学路径”。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春,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视剧《欢乐颂》以黑马之姿火爆全屏,拿下年度现象级电视剧的头把交椅。在这一表象之下,《欢乐颂》所蕴含的网络文学IP影视化转化技巧与营销策略也值得关注。网络文学IP的成功影视化,首先要进行高质量的改编、拍摄,打造优质内容;其次在播放渠道方面,实现传统电视、视频网站、社交网络三屏联动;在营销传播阶段,通过提前备料、分阶段投放、多级传播、"剧众"互动等策略,维持热度,有效实现IP影视剧的社会化营销,打造热播剧集。  相似文献   

16.
模因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文化传播的路径以及该理论中生存机器、模因复合体、文化模因、运输载体之间在文化传播中的关系和具体所指。传媒型跨国公司在文化传播中的双重角色,使之成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在母国文化的传播中,母国的跨国传媒集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其也受到东道国文化的反作用,二者角力的效果重构了东道国的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有关图书出版的研究现状,基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传播路径以及传播效果这五个维度构建了图书出版文化传播力研究框架,对既有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与理论研究。研究显示,近年来,相关主题的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热点纷呈,但是在传播效果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事实层面及建议对策方面较多,而相关理论应用与体系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孙顺华 《新闻界》2005,(6):64-65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国际化的今天,营硝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增强,作为商品营销寅传手段——广告的跨国传播也日益频繁。广告的跨国传播实际就是跨文化传播,它是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传播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下的群体又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使跨国广告传播难免遇到“文化误渎”、民族情感、国家权力等敏感问题,本文就此试结合耐克“恐惧斗室”广告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的跨国翻拍,可有效增强影视传媒领域跨文化传播力度.对日韩都市剧的中国本土化改编,是21世纪以来我国跨国翻拍电视剧中最为常见的创作形式.电视剧《安家》以房产中介行业为索引,以上海繁华幕布下的个体家庭为叙事单位,从当下国人迥异的购房观念管窥中国式家庭的亲情牵绊.该剧对日本原版大刀阔斧的二次创作,在完全意义上生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20.
王佳炜 《青年记者》2022,(18):74-76
以西方文明模式“化全球”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已经无法为“一带一路”倡议所引领的“新型全球化”时代的传播实践提供更为丰富的现实解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急需切换至“转文化”传播这一新维度进行考量。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文化”创新路径:兼顾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文化杂糅、创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迷因产品、增强基于日常生活的软性议题挖掘、重视非国家叙事的复调式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