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天波 《现代传播》2022,(11):74-81
在虚拟时代,虚拟媒介是虚拟时间的寄宿者、供养者和生产者,虚拟时间在休闲、嵌入、沉浸、触发和信用等时间性维度表现出社会文明的潜质。虚拟时间不仅把虚拟时代“忙碌的人”拖拽到“即时空间”,被虚拟时间嵌入的虚拟消费抑或缓解了因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时间压力,还通过虚拟技术为虚拟时间的休闲消费提供全景、全域、全时段的沉浸式服务,实现了社会信用文明系统的救赎与补充。尽管虚拟时间促成了新型的虚拟文明,但也掠夺了自然文明,尤其是挤占了休闲文明,或腐蚀了精神文明,给当下社会文明带来悖论性的挑战。廓清虚拟时间的时间性与文明属性及其悖论有利于揭示虚拟时间的现实意义及其价值逆向,也能明晰虚拟文明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势及其关联逻辑。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探索虚拟主播的演化进路,分析在虚拟主播技术框架下人与媒介的主体间关系,为类人智能媒介的发展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虚拟主播的演进路径,运用媒介研究的多重视角探讨虚拟主播主体性的特征、来源与发展趋势。[结果 ]虚拟主播在发展历程中显示出玩具的主体性、融合的主体性与机器的主体性,以人格化、具身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的媒介特征。“人性化趋势”与“自反性递归”是虚拟主播媒介演进的一体两面,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与媒介主体性的互构。【结论】虚拟主播具有超越传统音视频媒介的能力,以及在新尺度下形构社会的可能性,是从人类从“视听域”进入下一个媒介域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3.
算法将智能传感器和数字人技术融合应用到新闻媒介领域,生成了效率高、全天候在线的虚拟新闻主播。从技术和行业两方面的伦理风险审视,可发现虚拟新闻主播的不规范使用会带来虚假信息和隐私侵犯等方面的伦理失范,亟须建立一套基于信息传播实践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在技术层面需厘清虚拟新闻主播的责任主体包含设计者与生产者、运营者与销售者、消费者与使用者,在行业层面提出媒介技术向善、媒介技术透明、媒介平台把关的伦理原则,以期促进虚拟新闻主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互动是形成和消解地域偏见的基础.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网络社会,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社交等虚拟交往活动,从而动摇和颠覆了地域偏见形成和维持的基础.这种态势一方面迅速形塑出新的地域偏见,另一方面也促使历史上某些已经固化的地域偏见逐渐消弭,网络社会中的地域偏见在互动交往中处于一种新...  相似文献   

5.
李京丽 《现代传播》2022,(11):29-36
在媒介进入人类生活领域的漫长历史中,媒介逻辑如何影响社会生活,是把握“媒介化生存”本质的一个关键角度。从人们在媒介化生存中与媒介的接触界面而言,技术改变时空关系、承载符号系统、突破身体真实与虚拟的感知界限,是探究“媒介化生存”三个最重要的研究向度。从学界对媒介与时空关系的研究历史切入,先从时空关系改变、突破身体真实与虚拟感知界限两个角度探究呈现了“媒介化生存”的基本逻辑,并提出了媒介化生存中人的主体性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小漾”作为省级媒体推出的首个数字主持人,开创了AI虚拟主播常驻周播综艺节目的先河。通过对“小漾”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视媒体对AI虚拟主播的应用具有“视觉化消费”潮流下的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机器人”身份认知下的共性与特性的交织以及“人格化”的人设塑造下现实与虚拟的接合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功能、建设、伦理、法律等层面的困境与局限,要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人机协同、明确目标定位加强交流协作、重视媒介伦理避免技术滥用、完善法律规制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推动智媒融合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立足于媒介记忆对社会的建构性作用,以党史纪录片为考察对象,在媒介记忆作为总体关系的认知前提下,分别就媒介记忆的形塑模式、底层逻辑与话语实践三个维度,对党史纪录片中的媒介记忆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再现模式、沉浸模式、口述模式是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形塑的三种基本模式,而情感介入则是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建构的底层逻辑。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的形塑建立在社会话语实践的基础之上,以影像化纪实的手法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完成了关于记忆框架的锚定与认同,并最终依据党史纪录片的媒介记忆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8.
吕正兵 《编辑之友》2023,(6):64-70+77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商品社会,技术、资本、媒介发生第一融合,“分娩”出以印刷劳动、工业启蒙为特征的媒介劳动观。至信息革命时期,倡导“完全自由”的西方经济政策释放出技术创新的巨大动力,媒介资本以差异化的赋权模式迂回地主导个体的信息传播,信息劳动力二次形塑媒介劳动观。进入数字革命时代,智能化的数字劳动成为用户普遍的感性实践方式,泛在的虚拟交流与非物质性生产是劳动的“一体两面”,新媒介技术体系与私有资本催生了永动机式的新型媒介劳动观。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及全球化风潮影响下,公共领域正从地方、国家向国际间的全球化扩展。网络成为全球公共领域的理想交流媒介,"全球公民社会"成为全球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并以全球性议题为对象进行理性辩论与思考生成全球公共舆论。网络虽然有助于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但距离形塑一个理想的全球公共领域还是有一段距离,种种制约因素正消解着全球公共领域的形塑。作为全球公共领域交流媒介的网络对全球公民而言只是有限平等,围绕全球性议题的网络对话并不全然生成全球公共舆论,全球公共领域也许会陷入"未得而先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宁寒松 《新闻世界》2012,(8):119-120
虚拟舆论领袖,是传统舆论领袖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他们是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构建维护主流社会意识、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维持稳定社会局面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网络经营与从业者往往忽视网络环境下虚拟舆论领袖的培养,使得一些优质的网络资源与平台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甚至逐渐走向衰落。本文一方面以百度知道为例,试图揭示线上互动问答系统中虚拟舆论领袖缺失的普遍性原因;一方面对构造虚拟舆论领袖成长平台、维护良好网络信息交流环境做出呼吁。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1):71-78
传播的非物质性是传播学研究的主导性本体论基础,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空间、身体等问题不断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传播的物质性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中,媒介理论以一种区别于主流传播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和讨论传播的物质性问题,试图扭转传播学的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在媒介理论的视野中,媒介并非只是指向内容、机构以及形塑这些的社会力量,而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中介物,在技术条件上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联结性,开启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意识,建构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并成为形塑日常生活场景与文化实践形式的物质性动力源。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认识论的准确性要求,传播的基本隐喻是视觉。新闻/媒介史的书写一直是以视觉/眼睛作为预设性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框架,这种书写方式会带来历史的遮蔽,而从声音呈现的媒介史可能具有不同的面貌。立足于媒介的视野,本文尝试提出声音研究的两种可能路径。一是声音及其物质性如何重塑人的知觉系统,从而与新的时空感交织在一起;二是从形式入手,聚焦声音装置所生成的"事件",研讨各方怎样形成聚集,生成连接。从这两个研究路径来观察"听觉/声音"与社会的相互构成,或许可以打开媒介史的新的视角,即声音所形塑的人性、所构成的人,以及所生产的社会现实,甚至社会文明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樊丽  王亚男 《中国出版》2023,(18):47-52
媒介技术不断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聚集的新空间,传统“地方感”逐渐式微,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众影像实践生成的“媒介地方感”正在形塑着新型人—地关系。地方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有边界的物理环境,而是成为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体,个体将在地与在线的日常体验进行融合,基于交流分享而实现人与地方及他人的情感交往和互动,由此产生的媒介地方感更多元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通过分析媒介地方感在个体的具身参与和媒介实践相互交融中的生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新发现地方的价值,实现在以技术为中介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对地方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媒介形塑作为大众传媒的突出功能,在媒介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显现其重要作用.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介对区域形象的构建更是媒介形塑的现实成效.本文对四川电视台五年的“5·12”汶川地震系列直播节目作了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形象依托于媒介形塑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徐婧  王楠 《当代传播》2021,(5):36-40
媒体对人工智能的界定和传播是公众获取相关知识、形塑技术态度的主要信息源,官方政策和主流媒体对人工智能的阐释,可以反应出社会主流观点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位及其舆论引导的方向,这一话语呈现是对前沿技术与社会关系的隐喻.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聚焦揭示隐喻背后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结构和长久以来社会各界对技术的迷思.通过分析厘清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及其塑造的舆论场中人工智能所呈现的多重话语策略,解析话语机制,揭示话语系统得以运行的政治经济结构,同时期待通过对主流话语策略的解析,重新发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中应被重视的伦理隐患,为传者、受众等多元主体提供警示.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络舆论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管理体制、引导策略、技术监管等内部管理系统,更需要外部土壤,即文化和社会土壤的培育.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青少年文化、社会文化及社会秩序的新时期、新环境再培育是青少年网络舆论管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智能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人机交互正在超越传统的控制观,但全新的信息伦理观还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明晰。通过媒介的“可供性”可以判断一个媒介是否“新”,从生产、社交和移动三个角度探讨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的社会属性和全新转向,有利于梳理智能媒体与人的全新关系并厘清虚拟数字人在人机传播中的交互角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当元宇宙与媒介侵权相联系时,除了要对现有技术水平展开想象,也要对未来侵权的范围展开思考。虚拟人格在未来会和现实中的人一样成为元宇宙空间中媒介伦理的核心。【方法】研究通过对虚拟人及其人格权、元宇宙的核心和伦理核心、虚拟人格在元宇宙可能会受到的侵权情形展开分析与想象。【结果】提出在未来对虚拟人格的认定要基于可追溯与不可追溯两方面。【结论】重新审视虚拟人在元宇宙空间的权利范围及大小,同时重视对虚拟人格的生产资料保护等。  相似文献   

19.
虚拟演播技术因其特殊的系统构建、工作原理,在实践应用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麦克卢汉的三个重要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从"术"到"论"的层面对虚拟演播室做简单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虚拟特质,使新闻信息传播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媒介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下新闻传播伦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各种虚假新闻信息的泛滥、媒介审判现象、人肉搜索的负面效应等新闻传播伦理问题对人们正常生活和价值导向产生了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向上的氛围,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