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偷东西”这种行为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有不一样的含义。3岁以前拿人家的东西是正常的反应,5、6岁时虽可谅解,但需要引起重视;7、8岁以后若常拿别人的东西,就不可等闲视之了。因为低龄儿童拿别人的东西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偷”。因为低龄儿童尚未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其道德发展尚处于道德无意识阶段,不了解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认为都是自己可以拿的。如果  相似文献   

2.
正悄悄拿别人东西是一种性质严重的不良行为,老师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将这种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发展成恶习,使孩子形成残缺的道德认知和扭曲的人格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干预的方法上,我们只能采用心理策略,绝对不能使用"道德谴责",更不能使用"偷"这样的字眼儿。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水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妈妈在圆圆的书包里发现了一盒精美的动物拼图,妈妈问圆圆这是谁的,圆圆说是小朋友送的,但问到是哪个小朋友送的时,圆圆就说不出话来了。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圆圆才说是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妈妈听后十分生气,大声斥责圆圆:“你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偷东西!太不像话了!”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常见原因据调查,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出现过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因此,家长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也不要用“三岁看老”的观点武断地认为孩子拿了别人东西,长大了就会是小偷。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的主要原因是:1.没有建立起物品所属关系的概…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小树生长一样,需要精心栽培,随时修剪枝条,因此,对于幼儿切莫抱着“树大自然直”的错误思想,而应基于幼儿可塑性强这一特点,及时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无论男孩、女孩,一般都会出现1~2种主要的问题行为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私拿别人物品。通常,幼儿私拿别人物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行为,这类幼儿往往对什么属于自己的,什么属于别人的,尚无清楚的概念,他们动手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因为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非常喜欢这东西而已,并非是品德上的问题,这类孩子一般常见于小班,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给…  相似文献   

5.
问:在我的周围,我看到好多孩子做了错事还蛮横无礼,别人劝导也满不在乎,我行我素。我的孩子今年刚1岁,不想让我的孩子长大了也变成那样。请问我该怎样教育他? 答:羞耻心是-种以自尊心为基础的道德感情,也是一个人行为品德的内在因素。孩子有了羞耻心,才能对错误事情有认识能力和抵抗能力,才能矫正和预防不良的行为品德。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培养孩子的羞耻  相似文献   

6.
嘉兴读者小刘来信说:“今天我又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变形金刚,我的脑子‘轰’地一响,儿子太不像话了,还不到6岁就学会偷拿别人的东西,他拿过幼儿园的DVD、拿过小店里的巧克力……我骂他、打他,为什么他就是不改呢?”主持父母都会对孩子的“偷窃”行为非常敏感和恼怒,往往轻则一顿臭骂,重则孩子还要受皮肉之苦。其实,每个父母都可以深思一下,当您发现孩子“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您会采取哪一种处理方式?杭州北山幼儿园家长朋友提出的,先了解孩子的“偷”,再决定怎样对待孩子这一行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拿别人的东西多有心理上的原因,应该通过沟通进行疏导 问:我有一个10岁的女儿,还算是比较听话的孩子。但我最近发现了她的一个坏习惯,她有时会拿别人的东西。她不在学校拿同学的,只是有时到了亲戚家会拿一些小的东西,比如亲戚家里其他孩子玩的小珠子、小  相似文献   

8.
悄悄拿别人东西是一种性质严重的不良行为,老师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将这种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发展成恶习,使孩子形成残缺的道德认知和扭曲的人格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干预的方法上,我们只能采用心理策略,绝对不能使用"道德谴责",更不能使用"偷"这样的字眼儿。  相似文献   

9.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有些家长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教育上,往往只重视孩子读书、识字、做算术,生活上只注意孩子怎样吃得好、穿得好,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有所忽视。忽视婴幼儿品德教育的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孩子太小,不懂事,教他如何做人处世,为时尚早。殊不知参天大树,起自幼苗,幼苗不正,难以参天。一份关于少年犯的调查报告表明:将近90%的少年犯之所以堕入泥坑,都是由于幼小时缺乏良好的家教,受到家长溺爱、娇纵所致。品德,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品质。通常,一个人的行动如果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就是有道德的行为,相反,就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道德行为并不等于品德,只有这种行为不是一次偶然的举动,而是一贯的表现,才称得上有了品德。例如,一个孩子能经常给别人做好事,不论校内外,家内外都能坚持这样做,我们就说,他有助人为乐的品德。另一个孩子,经常拿别人的东西,经常说谎话,人们就说他缺乏好的品德,是不诚实的孩子。品德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良好的、高尚的品德不是天生具备的,  相似文献   

10.
正今天中午,王仁牒跑来说:"老师,小权又偷我东西了。""什么东西?他怎么又偷了?"我又气愤又惊讶。"一盒油画棒,是闻琪告诉我,油画棒在小权的书包里,我已经从他的书包里拿出来了。"王仁牒振振有词地说。人证、物证俱在,他仍旧一如之前那样,就一句话:"我没拿过。"无奈,我只得说,提交广播站,大家一起评理,他才承认:"是我拿的。"其实,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内,他被20多个同学告发:拿了他们总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2.
评价是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进程的"助推器",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利用"集福卡""星级评价卡"能积极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正>成年人所讲的"告状",是指报告秘密或搬弄是非,是不正当的行为。而对于幼儿来讲,是不同的概念,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于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对于是非、好坏与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什么是好,给我好吃的,和我一起玩就是好。玩具不借我而和别人玩就是坏……孩子就是根据个别的现象,具体的小事来看待好坏,判断是非的。由于年龄小,心理简  相似文献   

14.
<正>早读课上,小Y突然跑过来对我说:"小Z偷了我的橡皮。"小Z之前也曾拿过别人的东西,被我教育过好多次了,但效果一直不好。如果今天再犯,我决定要给他一次温柔的"惩罚"。我把小Z喊过来,问道:"小Y说你拿了他的橡皮,是真的吗?""没有,这块橡皮是我自己的。"他低着头嗫嚅道,一边摆弄自己的衣角。"看你这么珍惜,一定是块漂亮的橡皮,可以  相似文献   

15.
正低年级的孩子普遍缺乏物权观念,他们有一个心理特征就是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以为自己的和别人的都是一样的。他们往往分不清东西的归属,我的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他们没有偷东西的意识,只要喜欢某样东西,就会顺手拿过来,根本不经对方同意。当然,有些孩子没有物品归属意识也与孩子早期教育有关,有些家庭过分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养成过分自我的习惯,认为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走。按偷窃动机来分,可与"偷窃癖"一同归为无动机一类。  相似文献   

16.
一缕飘香 《家长》2015,(1):40-43
在一个星期之内,有三位妈妈问了我同样的问题:"孩子‘偷钱’怎么办?"我给"偷钱"两个字打上了引号,在我看来,这是孩子私下拿了父母的钱,不能过于武断地定义为"偷"。在咨询中我发现,孩子私拿大人的钱,发生在10岁左右的非常多。其中有一个11岁的男孩,妈妈发现他拿钱买了游戏币,另外这个孩子以前还拿钱买过小玩具和零食。孩子每次被发现后认错态度都很好,但还是重犯。其实,只要关注孩子买了什么东西,就能理解孩  相似文献   

17.
上课铃响后,我刚进教室,几名学生就围着我说:"铅笔不见了""尺不见了""橡皮不见了""钢笔不见了"……学生"义愤填膺"剑指张鹏,因常有学生反映他"偷"东西。所以这次大家东西丢失了,都咬定是他"偷"的。霎  相似文献   

18.
开学第一天,倩倩显得很"老练",自己跟爸爸说再见,自己拿积木玩,看见小朋友哭还一本正经地笑话别人"羞羞羞".没想到这么"老练"的孩子,睡午觉居然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里,有个叫毛毛的小朋友,不论穿哪件衣服,所有的袋口都被缝上了。我怀着好奇心,询问了他妈妈,才了解到,毛毛常把同班小朋友的一些小玩意儿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带回家。有一回,我正巧看见毛毛把别人的小陀螺放进袖子里,还对我笑了笑。毛毛拿别人东西这件事,他妈妈还是认真对待的,可是光把袋口缝上就行了吗?我们知道,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孩子拿别人东西时,可能还分不清“你的”“我的”界限,不懂得别人东西不能拿的道  相似文献   

20.
我所带的班有几个“特殊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贾露就是其中的一个。据说,她的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本来她应该上三年级,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休学后分在我班。一开始我很不愿接纳这个孩子。她看起来比较懂事,可经常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动不动就哭鼻子,课堂上好吃零食,又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要是正常的孩子,我会毫不犹豫地狠狠批评她一番,但她这样的孩子让我打,打不得,吹,吹不得。这不.刚刚下课,实指望趁这10分钟来喘口气,就有几个同学前来打起小报告,说贾露偷拿别人的5元钱。“偷拿”,这在小学生的身上可是个危险的行为。这个孩子,真拿她没办法,课堂上吃零食的习惯还没改掉,怎么又养成偷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把贾露给我叫来”!我命令着“小不点”们。他们像押着犯人一样把贾露给拽上来了。“贾露,你如果拿了别人的5元钱就把它还给别人,不要不承认。”“我……我”,她很想强词夺理。“不要支支吾吾,谁会相信你!”我逼迫着她让她无法否定。“老师,我没有拿别人的5元钱。”她颤抖着身体发出微弱的声音。这次,我不能再相信她的谎言了,我暴跳如雷地指责着:“去,打个电话给你爸爸,让你爸爸把你带回家,省得让我这么费心!”“老师,我不想回家,我想上学;我不想回家,我想上学!”听着孩子声声的乞求,看着孩子串串的泪水,我的思绪有些乱了。她,一个没有别人健康的孩子,可求知欲望却如此的强烈;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这个孩子的态度简直就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摧残。刹那间,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作为一名教师难道就没有自己的过失吗?对于她的爱哭鼻子、吃零食、偷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我根本就没有去了解其中的原因,更没有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