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媒体合作传播既有利于促进世界相互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是被国际媒体广泛运用的国际传播实践策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媒体近年致力于拓展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媒体的合作,以“借船出海”为代表的合作传播实践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和业界较为关注合作传播的“供给侧”,即中国媒体的合作意愿、合作形式与合作效果,对参与合作的外国媒体关注度稍显不足。本文以共情理论作为切入视角,依托某持续性国际媒体合作项目,面向参与合作传播的中方媒体记者、亚非国家媒体记者与关键中介三类人员开展深度访谈,发现共情在国际合作传播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合作意愿确立期,共情是合作传播双方参与合作的主要动机;在合作方案执行期,共情是合作双方采取的一种有效传播策略;在合作常态化发展阶段,共情作为合作双方共同期待的理想传播效果,推动着双方合作关系的升维。基于此,本文对国际合作传播的共情路径作出细化阐释,认为中国媒体为达成国际合作传播的共情目标,应以对其他国家媒体和人民的深层次共情为传播动机、在合作传播过程中注重与合作媒体的共商共享、注重倾听国际受众反馈并适时给予共情回应。 相似文献
2.
张雅洁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9):99-101
当下,城市广电积极“走出去”,致力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传播,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生力军。从讲好“城市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城市广电面临全新的挑战。“共情叙事”充分发挥城市广电的资源优势,用小视角、平民化的讲述方式,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价值的认同为信息符号,激发海外受众的共鸣,是城市广电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一个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4.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而相比之下,在国际话语权的掌握上却出现了迟滞的情况。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应创新性地运用共情传播的策略,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水平和传播效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全面、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民心相通,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短视频在当今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愈加重要,这与情感因素对其的深度介入密不可分。文章从情感性的线索出发关切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短视频新闻,解析作为技术形式的短视频何以塑造新闻产品的情感逻辑,在此基础上归纳短视频国际新闻产品响应用户情感需求的语态更新、语态转化、语态升维。语态变革带来形态调适,作为动力机制的“共情”在面向国际传播的短视频新闻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深度作用于选题把关、内容生产、文本呈现、产品分发、反馈互动等环节,探索建构基于“共情之环”的规律性的情感化策略,这对于启发国际新闻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当前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不断流动的身份与话语空间中,如何将中国故事传递给国际受众,并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可从共情理论出发,形成一个存在于多变环境中的稳定话语共识。本文将当下的“中国故事”讲述看作一个宏大的跨文化文本体系,从共面(说话人)、共事(文本)、共境(语境)、共通(受话人)、共意(沟通)五个角度来探讨共情传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性作用及其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共同体视野下,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和合作共赢的对话思维成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逻辑起点。我国主流外宣媒体须加强对话理念,运用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以融通中外的叙事逻辑构建主体间性的中国话语,有机使用情感共鸣和利益交汇的方法提升重大问题发声能力,注重联系中西实际讲好中国和平崛起的故事,通过鲜明的事实比较,消除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窠臼对国际舆论的负面影响,采用生动案例、外籍人士为主体的他者叙事、情感式细节组合、动态图像沉浸式话语等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增加中国故事的吸引力、亲和力和说服力,激发国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共情,促进国际舆论对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地方媒体发挥身份优势,与多方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大合唱”。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地方媒体应优化民间共情叙事、整合全路媒介资源、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激活国际传播话语,做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排头兵、炊事员和排雷者,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脱口秀节目进入中国,并在国内迅速发酵,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类型。其中,《脱口秀大会》作为中国首档喜剧脱口秀竞技类节目,高质量的共情传播是节目成功出圈的一大关键。本文通过对节目五季以来的案例梳理和话题分析,考察其背后共情化传播的特点、效果、呈现、影响,并剖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话题”与情绪感染和传播的复杂互动关系,探究节目的影响在共情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化对媒体与人类情绪共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上做出了一定贡献,并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也存在分歧和研究盲点。本文梳理解析当前政党形象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概念、时代背景、传播效果等内容的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呈现出多截面分析,少历时比较;多国内形象传播研究,少国际形象传播研究;多形象传播单要素分析,少形象传播系统性讨论;多形象传播的话语性信息研究,少形象传播的施政性信息研究等特征。其未来学术研究拓展路径在于:一是从概念、背景、历史等角度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理论化水平,二是从党的活动、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等角度拓展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主体的研究,三是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置于国际政治权力格局中,并建立完善的受众研究和评估体系,四是深化中国共产党形象认同的相关研究,从形象传播的目标入手来提升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取二次文献检索的方法,对进入新世纪10年来的国际传播理论进行综述,归纳出这一领域研究的三个重大主题,分别是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立场、跨文化传播与国际议题和传播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并对每一个主题下的文献逐一作观点摘要,还就不同主题的理论研究特点作深入剖析,以期对深化新传播生态下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中,地方传播主体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新形势下,基于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立体的国际传播格局的目标,地方层面区域性国际传播的定位逐渐明确。不断融合区域资源与新兴媒体,通过借船出海与造船远航共同发力,媒体矩阵与周边联动雏形的传播效果显现。未来,要做好区域性国际传播工作,助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仍要继续秉承大外宣理念,通过建立制度保障体系、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打造外宣旗舰品牌、形成国际引领力等途径,谋求更多国际话语权,为我国社会发展营造更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大国外交最前线,康辉的Vlog受到热烈欢迎.近年来,不论是主持人刘欣的中美对话受到海外媒体广泛的正面评价,还是滇西小哥的视频在YouTube上爆火,中国的海外形象传播出现从人物群像到个体形象展现的策略转变.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分析该转变的原因、影响以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