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同项目中心执行主任、乐施会传播经理王彬彬应邀访问耶鲁大学,与该校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环境与森林学院安东尼教授商谈科研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19日上午,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作客人民网,就气候传播问题接受记者专访。针对记者的提问,郑保卫教授介绍了中心与乐施会自2010年以来共同组建气候传播项目组,开展气候传播研究的情况,重点谈了12月2日在南非德班主办气候传播国际论坛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国际新闻界》2012,(5):100
4月19日,郑保卫教授应邀出席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中国绿色世界合作伙伴关系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欧洲学院主办,来自中国、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欧盟组织相关机构的官员、学者200余人出席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中国专家主要来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室、中国环境与发展国  相似文献   

4.
一个普通的夜晚,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会议室里,一群研究生围坐在圆桌前,郑保卫老师正在同他们进行学习交流,主题是对半月来新闻界的学术动态进行综述和点评。郑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他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很重,社会活动也很多,但是,他与研究生的这种“圆桌”会面的习惯还是坚持了下来。通常这样的活动每半月都会举行一次,导师与博士生、硕士生们共同就当前热门和前沿学术话题进行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获益良多。“三进人大”郑老师在57岁的时候被作为“引进人才”,从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调入母校中…  相似文献   

5.
宛月琴  曾灿 《今传媒》2009,(10):8-10
郑保卫教授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中国新闻学院任教.研究领域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法制、新闻伦理、新闻教育、传媒改革等.  相似文献   

6.
郑保卫的人生故事中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力量感。这位生于黄河之滨,长于闽西山区的革命后人,自确立新闻理想的少年时代开始,无论其后是迂回辗转还是大道通途,竟不悔初衷地“一路都在圆梦,一路都在坚持”,这也是一位七旬学者对往事满怀诚意的娓娓道来之下最令人起敬的难忘印象。从事遂人愿考取新闻学本科,到柳暗花明攻读新闻理论硕士,再到矢志不渝迈上新闻教学科研之路,从兢兢业业参与创建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到满腔热  相似文献   

7.
"筑牢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五位一体'的行动框架,让气候传播真正成为社会共识全民行动",这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18日闭幕的"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研讨会上表达的观点.他说,自在"2013年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我们提出要"让气候传播真正形成气候"以来,如今气候传播在我国已逐渐形成气候,今后我们将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8.
2018年8月2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新闻传播学科咨询组第四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教授根据会议决定,宣布“中国新闻学传播学论坛”成立。多年来,郑教授为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殚精竭虑,做了很多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希望在大众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学博士(当然也应包括教他们的教授们)能够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剖析和阐释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也应包括使用评论这种方式。总之,对于新闻学者和学子而言,是要以社会的需要来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用新闻传播知识来说明和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道路,仅仅在几代人之前,“异国”还显得那样遥远和离奇,素称文明之邦的华夏古国,在外国人的眼里,更充满了动人的奇情妙想。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阻碍了人们的相互了解。直到19世纪上半叶,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的眼睛,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中国从此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正一步一步融人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有南美"小巴黎"之称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几十年都难得下一场雪。可是,它却被大半年白雪积顶的安第斯山脉围绕。每当北半球被酷暑困扰而炎热难忍时,便有成千上万的旅游者纷至沓来,云集于波蒂略滑雪旅游中心,一展滑雪身手,同时也享受冰雪世界的沁人凉意。波蒂略位于圣地亚哥东北145公里同邻国阿根廷的交  相似文献   

13.
网站奥运信息不会超越传统媒体 “就奥运会新闻的报道来说,传统媒体的作用是网络不可超越的。”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的李希光教授,是我国目前研究网络传播的著名专家。他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和《华盛顿邮报》客座记者。 李希光认为,现代网络与传统媒体争相报道奥运会还是第一次。报道奥运会是一项既要求速度快,  相似文献   

14.
《国际新闻界》2012,(6):127-128
2012年6月2日上午,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乐施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气候传播与气候变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NGO组织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  相似文献   

15.
法治环保能否以某种制度形式进入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设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能否根本地改变中国环保从“风暴式”转向常态化与制度化?中国的“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的博弈将最终如何破局? 2007年1月中旬,正值国家环保总局以“区域限批”的“连坐式”惩罚性措施掀起第三次“环保风暴”的风口浪尖,笔者有幸访问到回京述职的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主任马宁。他以“责任重大,艰难起步,两难选择,艰苦探索”16字心得体会,畅谈了区域环保督查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近代中国早期国际传播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人开始具备“万国并峙”的国际意识.走出中国中心观念,主动地开眼看世界,参与并介入到这种国际传播活动中去。近代国人的“开眼看世界”,既是其作为传者的一方主动参与国际传播活动的一种具体行为,也是其作为受者的一方开放地接收世界新知的一种思想意识。本文试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考察和分析近代中国出现的“开眼看世界”这一具体行为,并回答近代中国的国际传播活动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开展起来,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版参考杂志为更好地服务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于2008年第一期起,在每月下旬推出农家书屋专刊。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卫平,请他讲述工程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下文简称“学会”)于2008年10月25日成立。著名新闻史学家吴廷俊教授当选为首任会长。吴廷俊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新闻史和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他还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19.
我热爱新闻工作。学新闻,干新闻,现在又教新闻;并希望自己十几年的记者生涯,十几年在“国台办”的实践历练及在工作中广泛结识的两岸新闻界的朋友,转化为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办出特色的资源。——张铭清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新闻评论实践,他热情满怀,即使在从实务界转人大学任教后仍然笔耕不辍;从事新闻评论教学,他不懈探索,办起全国大学首家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发表了一批新闻评论理论文章,出版新闻评论学专著,探索与媒体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教学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