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了4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了125亿元。如此庞大的研学旅行规模,势必会对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出更高的市场需求。文章运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根据研学旅行产品昂谱(RMP)开发理论,针对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的特点,以及研学旅行开发原则,规划出湖北研学旅行产品的谱系设计,希望对湖北省研学旅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地居民对黑色旅游开发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汶川地震为例,从居民的灾后心理特征出发,将居民对旅游者动机的感知,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及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作为衡量当地居民基本态度的三要素,并分析居民态度对黑色旅游开发的影响,指出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护当地居民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3.
郑文 《新教师》2021,(6):8-10
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是学校构建全面科学培养人才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各地中小学在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方面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课程内容浅层单一、研学导师严重不足、意外防范体系薄弱、研学经费保障不足等五大问题急需破解,本文就此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4.
面对研学旅行兴起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需要调整办学方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按照研学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研学旅行内容配置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研学导师素质标准提升学生素质;按照研学基地模式打造校园景区.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目标分类法,剖析研学旅行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构建了“哑铃型”研学旅行课程思政模型,以地理研学为案例,设计了融入课程思政的研学方案,最后提出研学旅行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少数民族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特征。描述性统计表明,少数民族居民基于切身利益及旅游影响的不同社会作用,趋向于正面认同经济影响的积极贡献,关注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而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态度往往不明确;快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支持旅游业是居民态度的基本特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积极支持型和消极支持型;运用相关分析观测居民人口社会学特征与态度的关系,发现性别、职业、出生地和居住时问与态度无相关,而年龄、文化程度、盈利情况、旅游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比重与态度呈现出不同内容、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研学旅行既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发展研学旅行的天然优势。积极发展研学旅行,探索“全域旅游+教育”的新业态,符合邯郸当前发展要求,助推邯郸加快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20,(2):79-83
各类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专业旅游人才的输出方,唯有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竞争力与影响力。在研学旅行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面临新的人才需求。以嘉应学院为例,在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认为其具备较好的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条件;最后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人才培养途径五个方面探讨了其研学旅行方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于研学旅行目的 地的评价多集中在定性层面上,缺少客观定量的评价体系.文章利用AHP法选取科教价值、游憩价值、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4个准则层因子构建研学旅行目的 地评价指标体系,详细阐述了应用该方法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并以武汉东湖风景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准则层4个因子权重排名为:科教价值>基础设施>游憩...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36):167-168
本文就尤溪古民居研学旅行研究的意义、成果及目前主要问题和后续研究思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武平县梁野山研学旅行为例,揭示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本文借家长、学生的两份问卷调查结果及实践经验,尝试从深入整合乡土资源来解决去哪儿的问题;完善体制,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化协商制度——解决怎么去的问题;规范研学课程、培训研学导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设计多样研学旅行方案、探究《活动手册》开发——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通过这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目前研学旅行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探究性研学作用不足,缺乏合理的研学课程体系等。建议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研学课程和研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展会话交流和团队协作,并以写作的形式促成隐性知识外化和研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研学基地应建立完善的研学课程体系,实现研学课程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域旅游”和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而课程成为制约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野,提出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概念,结合东营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优势,着重就东营市全域研学旅行“一三七N”课程体系进行了阐释。该课程有利于破除研学旅行资源条块分割、研学旅行课程混乱无序等弊端,实现研学旅行资源整体优化、整合,满足学生的研学旅行需求和课程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文章以庐山研学旅行为例,从人的协调观的培养、综合思维的培养、区域认知的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方式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作为一个新的教学举措,研学旅行已经在很多城市中逐步开展和进行,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本文主要是结合对小学生的影响,对研学旅行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以期实现基于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全面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黄山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从家长视角研究研学旅行发展。发现黄山市研学旅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学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研学旅行产品缺乏规范设计;研学课程体系尚需完善;专业人才培训力度不够。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管理服务监督;完善品质保障机制;构建研学课程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培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其课程化建设成为保障研学旅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借鉴情境感知理论,结合旅游和学习情境,以“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研学基地”为研学场所,设计研学旅行课程,阐明课程设计思路,以提升学生研学旅行效果。为进一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性,研究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标准作为综合实践取向,设计了研学旅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以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的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化是研学旅行常态化的重要路径,在不同领域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属性,综合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学旅行自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发文之后,各社会团体把握时机,把研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也把每学期一次的春游秋游的游换成了研学,但实际形式没有根本性变化。再者,当前每个学校也在纷纷开展校本课程,但基本多是理论,实践的机会很少。如何把本校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研学旅行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校本课程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以地理学科为例分析,旨在为新形势下一线地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学旅行广受关注,研学课程的开展和实施都离不开地理研学导师的引领。高校作为中小学地理教师的培养基地,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在高校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尝试增加研学相关的内容。文章以“首届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现场赛暨研学培训会”为契机,基于地理研学导师培养视角进行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研学课程设计,探索如何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地理专业大学生的研学素养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