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莫言文学作品在韩译介、接受与传播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总结与概括:1988-1998年是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起步阶段;1999-2012年为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高潮阶段;2012-至今是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鼎盛时期。本文亦从西方国家的助推作用、韩国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莫言在韩文学推介活动等角度分析了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原因,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译介实质上包括翻译过程和传播过程,当务之急是积极寻求能够涵盖译介活动各要素并将翻译学和传播学融为一体的译介新模式。通过对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译介现状的调查,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及传播学的马莱兹克系统模式,本研究积极构建由译介环境、译介主体、译介目的、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七大生态维度组成的译介模式,构建中国文学译介模式,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以来,在越来越密切的世界文化碰撞影响下,“汉学热”出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中。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汉学热”影响之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谢林及其哲学美学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以前,谢林的重要性未被认识,几乎都是被放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系谱中顺带提及;1949年至2000年,学界对谢林的关注和研究有了明显增加;2000年以来,谢林思想真正受到重视,近十余年来呈现稳步增加趋势.但相较于国外对谢林展开的全方位研究,国内的谢林研究略显冷清,尚需要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两国在文化和文学领域的对话,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获得了俄罗斯读者的关注与青睐,迟子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迟子建幼年时独特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及自身对俄罗斯文学的钟情与偏爱令其诸多作品浸润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底色,为其在俄罗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可预设的接受语境。通过对迟子建作品在俄传播情况的爬梳可发现,俄国学者在民族文学、乡土文学和神秘意蕴的视域下对迟子建小说的研究与接受呈现出边缘化与滞后性的特征,从中可以管窥我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整体态势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文化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载和高度升华。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以文化元素为载体,将中国推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程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走出去"与"送出去"混为一谈;外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傲慢与偏见"仍然存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现状,与各方渠道不对称、文化差异、译者自身能力等原因相关。因此,要对译介进行重新定位,如找准突破口、译者自身业务素养提升、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传播等。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5-78
本文从理论创新、模式运行、研究方法和指导意义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充分肯定了作者引入传播学理论对译介模式进行整合的全新探索,并结合莫言作品英译的个案对"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五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力求证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莫言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使该书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D.H.劳伦斯作品自1925年首次被译介到中国之后,其传播在三十年代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此后数十年却一直停滞不前,直至八十年代,劳伦斯作品才再次得到了认可,并于九十年代开始流行,至今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1.
乡土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讲述近代以来山东农村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推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乡土"不仅和文学相联系,也和中国悠久的历史、高深的哲学和灿烂的文化相联系。莫言的小说让我们深入理解"乡土中国"的意义,让我们回顾历史,认识自己,直面现实,去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6,(3):19-24
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当代作家的作品主要以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越南语等语种,通过四种译介方式传播到海外。从文学意义上来讲,陕西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是缺失的,海外普通读者对于陕西文学的阅读和认识极为有限。译介不充分是其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更新翻译理念、重视与海外图书市场的合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予以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历程形成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22,(1):62-67
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种类繁多、研究成果丰硕,但现有研究多从中国本土译介当代文学角度探讨,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注不足。本文拟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文献(期刊刊载文献和发表单行本)进行梳理,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传播渠道与效果研究)进行反思,探讨汉学期刊、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以及优先宣传如通俗文学等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思想转变。助力当前文学外译政策调整,为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向海外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全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莫言作品的阅读热.通过对中西部五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看到了90后大学生对莫言作品的接受现状.尽管他们中许多人不太喜欢莫言的作品和对诺贝尔文学奖知之甚少,但莫言获奖后的确把他们的一部分注意力转向了文学.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促进了莫言作品与大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王葳葳 《海外英语》2023,(23):200-202
近年来,网络小说已然成为国内文化领域中出海最大的IP来源。《庆余年》的英译本及其改编的影视剧深受海外市场关注以及国外受众推崇,其成功译介是古典气韵结合现代意识的文本、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多元化大众化的传播渠道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言而喻,《庆余年》的海外传播效果能够为中国网络文学进一步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反思意义,从而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国外关于中国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众多的研究中,日本学界关于中国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但是关于日本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研究的命名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通过从古至今日本对中国研究的演变的分析,可以将日本的中国研究以明治维新为分水岭,分别命名为"汉学"和"中国学"。  相似文献   

20.
自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膺雨果奖以来,中国原创科幻作品的海外传播持续受到关注,具有打破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主流科幻体系,反哺世界科幻之势。而“中国意象”作为中式科幻的一大异质因素,极易影响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本文以《三体》为例,从语义、文化和读者反应层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科幻小说中的“中国意象”的译介方向,以期助力中国科幻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