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凋敝,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百废待兴。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屡次南侵中原。西汉的几位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内政权,恢复民生经济,在对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和”与“战”的双重战略,以“和”为主导。文章拟就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演变作一梳理,并总结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灿国 《考试周刊》2012,(24):30-31
汉武帝登基不久就发动了长达四十四年的征伐匈奴的战争。战争前期,汉王朝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安全而战.太史公对此持赞成态度。但当战争取得胜利后,汉武帝却滋生了好大喜功的骄傲心理,穷兵黩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深刻的批评与讥刺。  相似文献   

3.
汉朝与匈奴间的战与和,是中国民族关系上重要的一章,而呼韩邪归汉又是其中重大的事件。本文以《史记》、《汉书》的《匈奴列传》为主要史料,论述了在汉匈连年不断的战争之后,给汉匈双方社会都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众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呼韩邪归汉,促进了中华多元一统格局的稳定,保证了汉朝北部边境的安宁,使汉匈双方社会经济都得到发展,为后来的民族融和奠定了基础,揭开了汉匈民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匈奴史事与北方森林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章根据历史记载,结合考古研究成果、岩画石刻以及孢子花粉分析结果等,大致勾勒了先秦两汉时期匈奴驻牧地区-现今祖国北方的森林植被状况,供大家与现在相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比较。本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利用古今植被状况的巨大变化和强烈反差,来警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冷漠和麻木,唤起国民保护草木植被的紧迫责任感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5.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抽取西汉前期“汉人入匈”这一历史阶段的独特历史现象进行考证、分析,指出其历史背景、途径、数量、影响,试图从研究历史人物群体命运、精神、心理来对处于独立对峙阶段的汉匈关系加以诠释,并强调“汉人入匈”在主观体验与客观后果方面的历史割裂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汉武帝用兵匈奴,史学界评说不一,但多肯定地他的功绩。然则仔细考察,他发动的几场大规模战争给整个汉王朝乃至整个民族都带来了灾难。汉匈之间的矛盾并非到了用和平的方式无调和的地步,而汉朝和匈奴双方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些都与汉武帝及其王朝的强控意识紧密皇权,强控思想在这场战争的过程中走向强控现实。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在这个大家庭里互为依存。秦汉时期匈奴族与中原汉族在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方面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西汉盐铁会议记录由汉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整理,以《盐铁论》为文本流传至今,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盐铁论》六十篇论中,有二十四篇直接论及汉匈关系问题。汉匈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互通有无,争斗仅是局部、暂时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我国繁荣昌盛富强的一个朝代。它推行三大民族政策:羁縻制度、和亲以及茶马互市。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设置羁縻府州,起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行政长官,管理本民族人民的内部事务;通过和亲,搭起民族大融合的彩桥,沟通中央与地方民族首领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茶马互市,搞活民族经济,开放边塞关卡,打开国门,搞活边疆民族地区与境外、国外的贸易,兼容并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增强综合国力,达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交流视野、思想、资源是广大同行所期待的,本刊刊发这组文章,意在探讨如何用历史教育促进学习者健康、进步、发展,用史学、案例和反恩说明教字实践研究的重要性、挑战性,以期引起同行曼深入的交流,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东汉筹边失当有三:其一是对武装力量进行压缩,对兵役制度进行调整,削弱了边防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其二是“以夷制度”,羁縻失当,民族矛盾激化;其三是放弃边防经济开发,使得边郡空虚,经济萧条,筹边经费日增,国家财政中的军费负担增加。其结果是加重了东汉政治、经济、军事危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内忧外患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东汉衰亡。  相似文献   

13.
唐代产生了大量的边塞诗创作,尤以盛唐为最。其原因之一是《诗经》到初唐边塞诗积累的结果。但唐边塞诗的直接先驱,应是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边塞之作。唐诗人多精通乐府,擅长以乐府形式写边塞题材。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边塞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对唐边塞诗都有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从诗歌的内容上,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探究二者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和蕃,是一种为政治目的而缔结的跨国婚姻,人们习惯上认为和蕃女性命运悲惨。但若从这些女性出身、地位等具体情况考虑,其出嫁外蕃,不仅不是个人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个人的喜剧,是其一生命运的转折。而这些担负政治使命的女性,也为缓解民族矛盾,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甚至为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孝十四年匈奴大举南“侵”,缘由何在?汉廷招降纳叛方略的实施所引发的匈奴人口外流是导致此次匈奴进攻的原因,其目的是断绝汉廷对匈奴民众的招纳,阻止人口外流。这次战争使汉廷的招降纳叛方略中断近二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政策和策略,对于它的历史作用一直众说绘纭,因此上力求通过一些历史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亲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这篇章针对目前学术界的一种有悖于“昭君精神”的提法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民族团结,和平友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不可能由任何个人所独自完成。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现象,正是在经济需求互为依赖,血脉亲缘紧密相联的基础上,经过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才形成的。所以,“昭君精神”不应该有排他性,任何人为民族团结、和平安宁做出贡献,都属于“昭君精神”。细君公主早在昭君之前70余年即已远嫁乌孙,并且能在非常艰苦、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坚持,完成了和亲使的使命,最终以不满25岁的年龄,客死西域。我们不但应该同情她,更需要理解她,尊重她,而不应该贬低她。最终以不满25岁的年龄,客死西域。我们不但应该同情她,更需要理解她,尊重她,而不应该贬低她。命她来与昭君相比较,也不合适,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互不相同。细群为民族团结,经济化交通做出的贡献,远大于昭君。  相似文献   

18.
韩非是继吴起、商鞅、申不害等战国后期法家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对以往的法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和扬弃,从而将法家思想的理论水平推进到了新的高度,被后世学者看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内容丰富,文章主要讨论其君臣观,并从中探讨《韩非子》中所反映出的韩非的治吏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