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对"被欺凌与被侮辱者"苦难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对贵族资产阶级恶德败行的揭露,构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这类作品处处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但是,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渗透着宗教道德思想观念。试图通过他的具体生活经历和作品实际,对他的宗教伦理学进行探微,以期获得对他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布劳瑟姆是美国亚裔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美国》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美国的菲律宾人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评价他的作品 ,可以揭示他的作品对现代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皮利尼亚克的创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当时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很大,他的作品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遗产。描写外省小城生活的作品是皮利尼亚克创作中最成功的作品,他对小城生活的描写是真实的,而其笔下的真实又是带有他自己世界观烙印的真实,他的这种真实来源于他对小城生活的深刻认识,他因自己的深刻认识而写出了有别于他者的小城生活。  相似文献   

4.
皮利尼亚克的创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当时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很大,他的作品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遗产。描写外省小城生活的作品是皮利尼亚克创作中最成功的作品,他对小城生活的描写是真实的,而其笔下的真实又是带有他自己世界观烙印的真实,他的这种真实来源于他对小城生活的深刻认识,他因自己的深刻认识而写出了有别于他者的小城生活。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行役诗作品总共不过七首,却是研究陶渊明生平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这些诗作写于他仕宦期间,是描写他仕宦时期状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倾向:慨叹行役的悲苦,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诉说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向往。古今作品中的行役时期的作品,大多着力于表达行役的艰苦。对于陶渊明来说,这个时期陶渊明最大的矛盾是仕与隐的矛盾。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行役诗作品中可以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高更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具有强烈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是画家的个人禀赋和后天的影响综合形成的。早期生活经历使他向往原始质朴的生活,对世界充满神秘感;他从事绘画时的生活环境和他所深爱的艺术形式进一步促成了这种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郭蓉霞 《成才之路》2010,(26):42-42
刘震云的作品注重对人生体验的描写和刻画,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和社会人情世故的描写,从而使他的作品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围绕权力而产生复杂的人物关系,并依靠权力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刘震云对生活特殊的切入点,使他很快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作品中的浓墨写实和普遍而广泛的权力意识,这使他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住读者。  相似文献   

8.
鲍义志的小说质朴,富有生活的质感.从他小说中对人性的关注,以及他忠实于现实和用生命来写作的风格,可以窥探出他的创作观.他对土族人民的关注,也说明他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家乡文化的深刻体悟.也许是生活的赐予太多了,他才能够将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紧扣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了富有生命力和质感的作品.通过对他作品的解读,他的创作观也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0.
从幕后走到前台,对浮克来说多少有些惊慌,这缘于他的生活个性和作品境界的反差。浮克每次向广大观众交呈作品的时候,他都是谦虚地、  相似文献   

11.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2.
浸润文学的人文关怀,观照文学的时代精神,辉映文学的崇高感,提供他者经验的参照性等,是文学存在的价值所在。这与作家的生活阅历、社会见闻和艺术修养直接关联,但更离不开作家对生命的自我拷问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镇贫民——许三观喜怒哀乐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一代中国贫民在那个艰辛年代的缩影。作者以一个卖血故事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长度”进行了展示和叙说,通过其用鲜血换来家庭与爱情,用鲜血为生命增加色彩与信念以及用鲜血让生命与爱延续的富有深层意蕴的故事叙述,表现出作者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思索,体现出一种关注生命的艰辛而执着的存在状态,深怀悲悯与赞叹的浓郁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区仕衡,顺德人,一位生活于南宋末年的普通读书人,却做出了上疏弹劾权奸贾似道、倾尽家财募兵抗元等不寻常的举动。通过对他的人生轨迹的简述,结合对他的诗作的分析,探讨他存于心底的忧国忧民的意绪以及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因此,教育应成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应通过引导人的生命建构去实现,因而,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体现生命关怀,焕发着生命意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董俊峰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3):82-85,91
海明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已成为现代美国神话,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他在四部经典小说中对人类悲剧性的处境、个人在这个荒诞世界上“单独媾和”的可能性以及人应如何有尊严地活着或悲壮地死去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以桑地亚哥追求自我的实现的最高境界结束他的艺术生涯。  相似文献   

17.
《受活》在展示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模糊映像的同时,也以荒诞手法展示了当下语境中乌托邦梦想的破灭,表现出作者对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所抱有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家园的寻找和对“回家”的留恋,其中既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回归,同时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借助小说文本,作者力图唤起人们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与同情,激发起人们对素朴生活的眷恋和缅怀,在作者看来,诅咒或逃离现实都毫无意义,唯一可行的途径是在对现实的既认同又超越的张力中,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情怀,不论与现实融入还是背离,都始终不忘人性的本真,始终保持前行的激情、抗争的能力和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刘庆邦来自民间,关注民间底层人民生存的尴尬、人性的裂变,创作了大量底层叙事小说。刘庆邦的小说坚持民间叙事立场,直面底层社会真实,贴近底层人物灵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李洱小说在思想上蕴含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形式上又充满了先锋气质。他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身上,还关心农民等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了当代人性的异化;同时,李洱小说的艺术特色也让人眼前一亮,在叙事、修辞上都独具特点,是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王华英 《海外英语》2012,(12):223-226
《露西》组诗中流露着强烈的死亡主题。华兹华斯的死亡意识与他矛盾的自然观有一定的联系。在《露西》组诗中,自然既有慈爱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这种双重性困惑不解。他崇尚自然对人性的净化作用;而又感觉到在自然法则下人生短暂易逝,死亡不可避免却又无可预见。在露西的英年早逝和其带来的孤寂中痛苦挣扎,他最终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回归自然的媒介之一。死亡使得生命复归神性,得以在宇宙万物中永生。华兹华斯的这种死亡意识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以及对人生终极走向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