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红梅 《教师》2010,(33):18-18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无花一寻花一盼花一见花—感受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相似文献   

2.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最后作者被花儿傲风斗雪的精神所感染,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一、教材特点1.情节情感,双线并进。情节的发展:只见绿地不见花——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看见花的原野——"看见"花的气魄。  相似文献   

3.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作者是从"失望",变成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5.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八册第五组课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情变化,最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主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由作家冯骥才创作,全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该文构思精巧别致,以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作者精美的文笔、深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但由于课堂40分钟的限制,我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材依据《江畔独步寻花》,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中的一首古诗。二、设计思路《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古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读悟这首诗,学生并不吃力。重点是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形成一种能力。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应通过诵读使学生理解体悟古诗的意境。古诗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质疑、探究,在自  相似文献   

8.
<正>《花儿》这种绵延在青海河湟大地上的艺术奇葩,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喜爱和传承。在大力挖掘和宣传的时代号角下,孩子们耳闻目睹了青海花儿的风采,对常见的曲令倍感兴趣。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引导幼儿走进花儿的世界,感受花儿的魅力,使其身心得到良好的熏陶呢?一、感受《花儿》旋律的美孙瑞雪老师曾在《捕捉幼儿敏感期》一书中提到:儿童对于音乐有着天然的知觉,到了三四岁,儿童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开始感兴趣,五六岁开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地用动作表达旋  相似文献   

9.
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孩子如花,见不着两片完全相同的花瓣.花开有时,是自然生长的规律.教师欣然接受并耐心等待着各种花儿的开放,不会强行掰开一个含苞未放的花蕾.可是,当面对孩子时,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否做到了耐心地等待他(她)的"绽放"?在传统班级授课情况下,有多少可爱的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被教师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又有多少孩子因此过早地被削了"死刑"?教师应怎样面对孩子的个体差异?经过思考,笔者决定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盆栽艺术式教学",即分层走班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之余,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又读了一遍,再一次感受到桑迪亚哥与自然搏斗的无与伦比的勇气时,忽然生出这样的疑问:这部作品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按照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说法:"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作者把勇气在小说中表现到了无可与敌的地步,得到了举世公认,于是那一代表着无上智慧和  相似文献   

11.
凌叔华<花之寺>、<女人>小说集女性人物描写中所建立的客观写实的艺术品格,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它与其他形式的小说创作相比有着显著不同:一是强化作者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认知和感受,使作者成为人物遭遇的代言人.二是剖析作为资产阶级女性们的病态心理.三采取客观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过程]情绪初体验师:讲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游戏——击鼓传花(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座位为单位,按顺序传递,必须放在学生手中。教师背对学生,面向黑板,敲击黑板时开始,停止敲击时结束)请被选中学生谈谈游戏从开始到结束时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3.
身边的艺术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八. 教学目标: 1.将阅读过程中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 1.培养学生创新勇气,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料、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外数学家的故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勇气.如自制投影<数学符号的产生>、<九九歌的来历>、<杨辉三角>等,展示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用录像<祖冲之的生平趣事>、<陈景润与歌德巴赫猜想>、<西方代数之父韦达>等数学家的故事来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趣、妙、深,帮助学生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只要做有心人,有坚强的意志,有坚韧的毅力,有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从平常的事物中提出一个个"?",就会使之变成一个个"!",这就是创新.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小说中,作者成功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技巧.本文通过对风、花、雪、月的象征符号的解读,论述了象征在<呼啸山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情景说明] <花钟>是六年制人教版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正>"花儿"这种绵延在青海河湟大地上的艺术奇葩,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喜爱和传承。在大力挖掘和宣传的时代号角下,孩子们耳濡目染了青海花儿的风采,对常见的曲令倍感兴趣。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引导幼儿走进花儿的世界,感受花儿的魅力,使其身心得到良好的熏陶呢?我通过"我的家乡在青海"的主题教学活动颇有体会。一、认知音乐孙瑞雪老师曾在《捕捉幼儿敏感期》一书中曾提到:儿童对于  相似文献   

18.
案例: <长城>一文,作者花大量笔墨重点描述了长城的巨大与壮观.并借这一"历史奇迹"讴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教师在教学<长城>时,为让学生深切感悟这一要旨,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请看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9.
桔子花喜欢按摩?不会吧?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呀,怎么样,不相信吧,我来给你说一说。有一天,我看见外公正拿着新买的毛笔在桔子花上扫来扫去,我可纳闷了:“爷爷,你在做什么呀&”爷爷笑笑说:“我在给花儿按摩呢’”我想了想:“爷爷真会骗人。”爷爷却说:“我没有骗你,不信,你试试,没被按摩过的花儿是不能结果的。”我听了将信将疑,就找了几盆桔子来做实验,扫了几盆,有几盆没扫。过了几天,爷爷的预言真的实现了,被“按摩”过的花儿结出了青青的小果实,而没被“按6月上半月摩”过的花儿却枯萎了,也不见有小桔子长出来。怎么会这样呢,我决定去网上…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把握读音;正确书写生字;理解修辞手法;朗读课文且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章意境;通过情景教学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绿"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联系创作背景,深入感受诗歌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1.识记重点生字。2.联想与想象文章中"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3.感受作者对"绿"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深入感受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