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连宸琰 《成才之路》2023,(11):13-16
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与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作为媒介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思政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自我认知功能、社会适应功能、精神动力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高校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策略,多渠道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进一步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刘翠  陈诺  邢蓓蓓 《江苏教育》2023,(46):28-32
挖掘化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能够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构建初中化学课程育人新格局。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目标要求之一。教师在领会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感素材,能够探索社会责任感教学素材的使用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背景下,充分挖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核心课程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的思政资源,在施教过程中融入六个思政元素,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案,将专业技术教育和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全方位培育人才的功效。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和科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实现教书和育人共同进步的课程思政目标,为类似应用型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出现更加迅猛的发展热潮,网络思政教育主要以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支撑。在此期间,易班网建设被提上日程,易班网融合大量的网络化社会资源,又通过整合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等方式,为当代人们创造综合性比较强的互动社区,促进师生在网络中构建更好的互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实践与创新中,易班网成为比较广泛运用的一种模式。对此,本文首先探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易班网建设的现状,其次对易班网建设在思政教育模式实践与创新中的价值及存在的相关困惑展开分析,最后提出开拓多样化思政教育渠道、用易班平台开展思政活动等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面对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与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导致教育效率的增强,教育效果的提高、教育空间的拓展,受教育者主体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政工作来说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的网上思想渗透与文化侵蚀,网上垃圾信息的毒害,以及网络社会的无序对思政工作的影响等。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关注、研究、管理好网络,借助网络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热点事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传播者,高校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因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社会热点事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文对社会热点事件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推动社会热点事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定义、成因及其特点进行来阐述,然后对社会热点事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进行了详尽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融合社会热点事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许继荣 《成才之路》2023,(17):33-36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应注重方式方法,要立足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思政课的特点,还要结合社会生活,不断创新、优化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和启发。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不重视课内实践教学的问题,这对深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构成了阻碍,必须予以解决。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某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期促进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和高质量开展。  相似文献   

8.
王常兵 《成才之路》2023,(15):37-40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检验。文章分析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探讨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研究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策略,指出高职院校要抓好日常思政工作中的就业教育,提升学生内驱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确保思政育人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强化社会实习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9.
唐宇  颉洪涛 《大学教育》2023,(3):100-102
社会工作课程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践行家国情怀、服务奉献和创新务实等思政教育要求,在知识教学和社会工作实务中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学校师生、社工机构和社区等多方主体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文章探讨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大纲,从价值观教育、专业伦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角度挖掘利用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元素,从知识教学和社会工作实务两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评价和反思并提出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参与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并存。将其纳入高校思政教育范畴,可以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有利方面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分析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内涵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在当今时代里应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建设的问题。即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德育工作应具有针对性;德育工作应注重实效性;德育工作应具有主动性。从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道德现实的社会建构、道德权威的产生以及学校德育的社会建构、学校德育系统的形成、学校德育的社会化功能、教育权威与教育意识形态、研究者的立场与道德批判的困境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道德教育理论问题的理解,从而走出道德批判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往往要替学生选择做什么,替学生决定怎样去做,最后对其结果进行评判,一切都是教师在一手包办。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助长了道德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作风。究其原因,教师什么都要教而且什么都要用理性的方法来教,这是一大误区。教育的逻辑、道德教育的逻辑、教师与学生的逻辑呼唤教师的"不做",教师的"不做"应是不干扰、不干预、不破坏、不中断学生道德发展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积极的"不做",而不是不作为,不行动。  相似文献   

14.
强化德育的地位是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德育的育人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从树立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全人格教育理念、建立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建构重视实践认知的德育教育模式、实现德育途径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上的"四位一体"等四大方面入手,进行学校德育的改革,在实现社会合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途径的基础上,使学校德育真正实现培养健全人格、净化心灵、强化意志力和行动力、陶冶情操、升华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评价受科学主义影响,以测量为手段,追求绩效的量化和精确性。在德育上,表现为德育测评。德育测评强调指标的量化,评价主体单一,重视评价的工具性。但德育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情感性和内隐性、长期性和反复性、自主性和人文性,使得德育测评陷入困境,如测评到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德育,忽视德育的内在性,德育评价狭窄化,评价成为一种对人的控制。为此,必须改革德育测评,淡化功利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主动权还给师生,强化底线评价标准,创新质性评价方法,使评价回归德育本体,真正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职学校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应在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我们构建大德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不少不尽合理的地方,这直接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文章认为对我国德育目标的设定要做到社会性与人文性、可能性与现实性、阶级性与人类性和民族性与国际性等四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文章提出了高校要实施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全程德育、从教师到后勤服务人员的全员德育、从学生学习环境到学生生活环境的全面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