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治理的伦理意蕴是建构基于“善治”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好教育”。作为基层教育治理的学校治理,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和任务在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建设自主的学校;同时,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完善学校协商民主决策机制,建设民主的学校;实现系统开放,建设开放的学校。  相似文献   

2.
新优质学校是我国地方省份多年探索形成的学校成长样态之一,近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话语。新优质学校的新内涵在于“标准有根”“标准多元”“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新动力在于凝聚内力,从品牌辐射、抱团取暖、内生变革、城乡共建等多点发力,形成丰富多样的形态;新优质学校的推进本质上是加快办学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学校发展规划力、课程领导力、课堂教学变革力以及共同治理对话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据校情,课题组提炼出“育人为本”“教师至尊”“学生至上”“课堂为王”“服务保障”五个以人为本的办学新理念。其重要意义在于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的需要、适应厦门市教育形势变化的需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需要。形成“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提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校长“心理学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的管理实验,促进老校新发展,是全体禾中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4.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要准确理解学校现代化的涵义,认识“治理”与“管理”的联系和区别尤为必要。与其他领域的治理相比,学校治理现代化有着综合性系统性强、公平公正要求高、治理成效显现慢、治理环节转化多等特点。学校治理现代化从不同角度分类,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形态。新时代之所以大力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是实现立德树人办学目标的需要,是探索形成学校治理“中国经验”的需要。要把学校治理现代化落到实处,需要把握治理领导权、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校治理问题是当今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社会学在分析学校治理问题时,首先是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教育组织,它是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过程中发挥其教化与社会再生产职能的;社会学视角的学校治理是一个政治、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博弈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学校内部的结构性治理和外部的功能性治理实现的;学校的结构性治理实质上是处理学校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支配问题.功能性治理是处理学校外部的“资源”配置与分配问题;政府、社区、其他功能群体、家庭和社会文化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治理的影响是通过若干具体的社会因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学校治理对教育治理体系的臻善和学校发展的完满具有关键意义.依据新公共治理理论,国外的学校治理模式可以被划分为网络化治理模式、分布化治理模式、准市场化治理模式和管制化治理模式.通过对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外学校治理正在不断的调和中走向现代化,其中治理逻辑在计划与市场间趋于中和,突显出公平与质量的价值本位;治理工具日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周边城市“虹吸效应”加剧,“县中塌陷”成为影响县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治理上存在路径依赖和能力固化。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通过“共治”变革组织架构,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现代学校治理共同体,加强层级联动,实现链式融通;通过“精治”变革教师教育理念,聚焦行动研究和绿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提升治理能力;追求“善治”,发挥思政教育铸魂育人关键作用,构建生态课程体系,创新多元化学生自主发展模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利益获得者。  相似文献   

8.
学校内部治理作为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立足新时代,学校内部治理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教育治理释放的办学活力,通过学校运行机制、教师发展模式、课程资源配置模式等创新,高质量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要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文化传统,又要指向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需要以“学生发展”为起点,凝练实践路径的治理价值、建立规范的学校运行制度、建立高效的教师发展机制和丰富的课程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重新探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意义、内涵和实践路径,可以为突破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障碍、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框架思路和经验借鉴。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能够为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供目标模式,为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提供落脚点,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法人制度、公共治理模式、专业化治理逻辑三个内核。当前重启这项改革,一是要依靠地方和学校自主探索,二是与重点教育政策配套实施,三是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推进。  相似文献   

10.
学校治理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方式的超越,其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即共治。政府的宏观统筹、学校的自主治理、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多中心治理为目标取向的学校治理模式,它融合多元力量,各司其职,共同治理,发挥多元共赢的作用。虽然治理理念在学校发展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校治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学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现实性问题,倡导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学校,是实现以多中心治理为目标取向的学校治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义务教育学业负担问题由来已久,时至今日已然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阻滞。从学业负担治理的历程来看,政策治理的乏力、场域治理的纠葛和技术治理的盲从使得更深层次、更为持久的文化治理成为一种现实呼唤。基于“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衔接的学业负担文化解析框架,进一步阐明家庭文化孕育、学校文化加持和社会文化护佑是学业负担何以需要文化治理的机理。因由此,提出学业负担文化治理的进路在于:建立“休戚与共”的文化治理价值、强化“学以成人”的文化治理共识、推进“三位一体”的文化治理行动。这种着眼文化治理的新主张和新探索,旨在为义务教育学业负担的源头治理探寻文化之根,同时助力“双减”精神深入落实。  相似文献   

12.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关键环节,它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各利益主体观念、目标与行为的冲突导致教师参与治理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不足及参与机会缺失等问题。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推进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核心在于各方利益主体为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提供条件,赋予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力,如此才能解决教师参与学校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推进乡村学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学校治理在技术、制度、组织、决策上面临新的机遇,具体表现为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从权威式管理转向公正性治理、从科层制结构转向扁平化网络结构、从经验式决策转向证据驱动式决策。然而,乡村学校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如数据导向下乡村教育的育人价值迷失、乡村学校治理的“数字秩序”亟待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保障缺位、智能化决策责任与问责主体难以判定等。因此,应通过增强数字化决策过程透明度,厘清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与行动框架;以育人价值引领技术整合,保障技术赋能学校治理的方向与流程;聚焦数字化转型愿景规划与调整,助推乡村学校精准自治与特色发展;破除数字化认知障碍与数据壁垒,提升学校组织数字化治理能力等策略提升乡村学校治理。  相似文献   

14.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方式方法到能力本领,必须有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学校法治建设,让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亟须回答这一命题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指统领学校治理全局的主导性理念及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的根本性方式。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法治本身的理念价值、规则价值、程序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有在学校治理中彰显法治理念、依循法律规则、凸显程序正义、弘扬法治文化的实践价值。新时代,应当坚持以法治价值为引领、更新学校治理基本理念,坚持以法律规范为统领、构建学校治理规则体系,坚持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化学校治理程序规范,坚持以法治文化为基础、形成学校治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以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为例,探讨学校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提炼和重构“和融教育”的办学思想,并通过建设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途径,探索和构建“和融教育”特色文化体系,开辟了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迎接挑战就必须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切实推进“新”学校建设,使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与发展之中,这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新”学校指的就是创新之中的学校,发展之中的学校,与时俱进的学校,特色鲜明的学校.从整体上说,“新”学校建设必须坚持整体构建、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新”学校建设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打造“新”校园、培养“新”教师、创建“新”课堂、开发“新”课程、打造“新”文化、创生“新”管理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学校内部组织变革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嵌入式”治理尝试以分权治理、协作制衡的治理结构唤醒学校内部多主体参与学校公共服务的热情。在嵌入党政指导力量、嵌入教师专业引领力量、嵌入社会第三方监督与评价力量的基础上,学校尝试通过组织结构的“嵌入式”变革,构建学校内部多方共治与自治相融合的新型治理关系。这种既兼顾公平又兼顾质量与效率的治理方式,为学校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把学校治理转变为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推力。学校推行教育综合治理理念下的“学校治理”,坚持守正创新,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制度”走向“文化”,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之势。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从如何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如何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如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如何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对学校内部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面对新要求、回应新挑战,学校内部治理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完成教师使命、培养时代新人、发挥学校“三导”作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实践突破,积极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在学校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