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虹霓 《天津教育》2023,(29):98-100
<正>“区域”与“区域特征”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地理知识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实践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而且对帮助学生筑牢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为例,首先简要说明了“区域认知”的基本概念,其次分析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意义,最后从多个方面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进行了积极讨论。  相似文献   

2.
杨国钢 《亚太教育》2023,(6):102-104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强调学生地理学习应能够解决真实情景下的问题,而区域就是承载真实情景的主要平台。通过区域地理复习,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头脑中的世界、中国地图,更需要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特别是陌生区域识别能力,而不仅仅是背诵地图的能力。因此,以“中国的河流”一课为例,从情境选择、问题构建、方法选择等方面阐述对于任务型区域地理复习课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任务的方式,突破传统区域地理复习旧有窠臼,构建指向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提升的区域地理复习课。  相似文献   

3.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培养。文章以“澳大利亚”的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任轶民 《甘肃教育》2022,(16):108-111
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们了解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掌握许多有用的本领。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构建科学的学习体系。因此,区域认知能力成为初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主要能力之一,是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中国的地域差异”为例,从课堂教学方面谈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5.
重视学科一般性概念原理掌握的“本手”甚至“模板化”教学的“俗手”,仍是当前高中区域认知教学的主要方法。分析2022年高考广东卷地理试题,认为“因应境脉增加区域认知的深度、运用证据思维增强逻辑推理能力、架桥类比助力区域认知问题解决,以及借助思维技能将认知过程可视化”,可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将“本手”变“妙手”的区域认知深度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6.
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是培养21世纪公民的需要,区域教研是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围绕高考要求和区域教学实际初步构建区域高中化学关键能力体系,简化为4个关键能力指标,开展关键能力指标引领下的教研+教学实践,在反思自下而上的“生发式”教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自上而下的“引领式”教研模式,区域教研共同界定教与学的“共同标准”,开展“共同标准”引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内涵,不过均为学生需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区域认知素养属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涉及地理学的基本认知方法。文章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探讨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这样,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区域地理也就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从高考试题上看,试题的形式往往是利用区域地图作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区域地理知识为背景材料,以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这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过程、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充分发挥为特色、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活动课”是师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是融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升华、能力提高、全面发展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活动课”注重的不只是结果,更加强调过程,评价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一种全新的角色走进“活动课”。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个例,分析经济相对弱势区域发展模式,提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从空间格局来看应该采用“大福建”网络式模式:科学判断区域主导产业,创造“极化效应;”正确处理区际关系,利用强势区域的“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学校课程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落实“双减”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凸显学校影响力、发挥区域示范校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体现。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以优质的初级、中级、高级“DNA条码”项目式课程为抓手,面向学区、县级区域和省级区域的学生和教师群体进行梯度分级共享,形成了独特的“单一课程校际课程共享”的自由模式。这不仅为同类学校开展类似共享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同时也为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方案。  相似文献   

12.
“自主探究学习”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它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采用地理议题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文章以“南泥湾如何在新时代再造‘陕北好江南’”为议题,从挖掘议题价值、构建议题的学习意义和完善议题教学的评价功能三个方面,提出了议题式教学须重视发挥学科思想的统领作用、构建区域认知路径及通过迁移运用检验习得水平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尤其是作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一态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上海市金山区通过大量区域课堂教学观察、学校课程教学调研以及教师座谈、学生访谈,多年来努力探寻区域作业减负的实施方略,从根本上实现了作业的“减负增效”,提升了教师的教育境界、学科素养、育人能力,激活了教师对作业的敬畏之心,提高了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现将该区在为学生作业“减负增效”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纬网包含线段经纬线、圆形经纬线、方格经纬网、平面直角坐标经纬网、十字经纬网,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区域的经纬网,各大洲等区域的主要经纬网等,引导学生从上述无区域轮廓图的经纬网图去识记地理区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识图、用图能力.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地理的有效性复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自身已有学习基础状态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区域研究的思路,以及描述、分析区域的方法,最终实现高考的“高应试能力”的复习过程。这种的复习核心是突出“复习的效率性”,即速度、收益与体验。近些年来,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命题思路和高考命题内容的变化,区域地理在高考复习中的地位越来越呈现出“尴尬”的状况。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要求与高中地理教育要求存在的矛盾外,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教育地位“不明”,  相似文献   

17.
从实践主体的视角认识与把握大学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课程的实践主体,即:以“学”为主要特征的学生;以“教”为主要特征的教师;以“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大学;以“政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从实践主体出发,大学课程体现为:学生课程、教师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不同的课程实践主体,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出发点、地位和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从而表现为课程的不同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理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区域地理是高、初中地理知识综合的基础;第二,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大多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第j三,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的融合常是以区域地理作为切入的“门槛”。近年来的高考文综测试中区域地理都占据较大的比重,也反映是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内在规律办事,以区域地理为基础,为综合自然与人文知识、原理规律与区域事实、  相似文献   

19.
南浔区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始于2004年5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新南浔区刚成立,新课改准备实施,全区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区教育局以“多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为理论支撑,适时提出“教育要均衡发展”、“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为不同学生成长提供条件和帮助”、“让教育更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等观点,力图通过尝试新的“育人”模式的研究,切实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从兴趣驱动到双育融合的区域高中语文教学范式的研究始于2007年,至今已有16年。该项目以激趣为主要教学手段,打通了多民族学生融合的课堂脉络,让学生在兴趣中表达展示、在师生互动中碰撞思维,跨“民族”融合文化与思想,将单一的成绩评价体系演化成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N+1”评价体式,以“引—探—导—测”为教学主线,在新疆多所学校实验推广,实现了以普通话融合各民族文化的教育进程,逐步形成了适合新疆教育教学的双育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