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近代秦东地区的商贸业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变迁。在商贸业兴盛时期,秦东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发挥着东西部商品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由于自身经济缺乏足够的贡献力和吸引力,加之区位环境变迁、自然灾害侵袭、政局动荡等因素的冲击,以及秦东地区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淡漠,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商贸业日渐衰落。近代秦东地区商贸业的变迁给后人留下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旱灾、水灾、冰雹、冻灾、蝗灾等多种灾害频繁肆虐。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诸多特点:覆盖面广.危害严重;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多种灾害同时并发和前后继发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周轲 《华章》2012,(16)
明清是秦东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旱灾、水灾、地震分别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导致了人口的损耗和流失.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应对措施及后果的分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警示.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惨烈的自然灾害造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全面衰败;社会治安恶化,秩序混乱;农民的反抗斗争异常激烈。自然灾害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由于防灾抗灾手段落后,设施脆弱,能力低下;政府救灾职能弱化,救灾不力;官员腐败,各种势力借机为祸百姓,致使自然灾害频繁肆虐,给社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明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陕北地区处于晋陕高原灾害区,自然灾害向来频繁,明代更是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致饿莩遍野,尸首枕籍,社会矛盾激化。详尽回顾陕北地区自然灾害方面的所有史料,不仅有助于分析明代陕北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论述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惨重破坏,而且有助于揭示明末陕北农民军兴起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角度看,秦东地区的特色资源可以从农业资源、自然景观、古镇建筑和民俗风情等方面体现出来。随着陕西省东大门建设的推进,秦东地区特色产业资源在凸显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日益发挥其潜力,体现出种类多样、层次清晰、地域显著、乡土浓郁、休闲愉悦、生态形象等特点。需要采取资源整合、优化环境、政策引导、扩大宣传等措施,发挥秦东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的优势,才能提高该地区的知名度并带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蒲城县永丰镇乡镇企业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秦东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认为秦东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积极推行股份制和治理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中国自古就注重在各类史书中记载灾害。《明实录》作为明代的正史,亦不例外。明代湖南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且朝着趋烈的态势发展,循着《明实录》修纂的目的,透视《明实录》记载的湖南自然灾害,不仅明代湖南自然灾害的特点清晰可见,其主要的破坏作用也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秦东地区,由于黄渭洛河口交汇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传统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环境,形成了秦东特有的农业文化心态,表现为子民臣属的政治心态及依附性政治人格,安土重迁、保守务实的政治心理,对权力崇拜与惧怕并存的二元政治行为模式.政治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秦东地区公民农业文化心态及转化对于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现于龙州县逐卜乡板弄屯的明代正德碑刻,是桂西南地区边疆移民史、边疆军事史、土司社会史的重要证据。明代中期,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峻的军政形势等迫使山东青州地区民众大量南迁,其中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桂西南地区并融入了当地壮族。有明一代,安南对桂西南地区蚕食不断,尤其是在明代中期以后,安南对桂西南地区的侵扰变本加厉。明代桂西南地区的土司社会,土司衙门机构与官僚组织相对简单,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发展阶段,盛行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北帝信仰影响广泛,残暴的土司统治包裹在仁慈的外衣下。  相似文献   

12.
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秦东革命和知名革命教育家王尚德创建革命学校的整个实践和全部过程。“赤职”、“赤农”是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的最典型、贡献最突出的载体。回顾历史,总结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经验,具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按照陕财办教[2011]72号文件,我校2011年有7项研究课题获得陕西省科技厅立项。分别是:高敏芳教授主持的“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环境分析(2011KRM94)”、  相似文献   

14.
印度佛塔建筑样式传入秦东地区以后,一方面继续发挥供奉佛事的作用,另一方面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以及民风民俗相结合,衍化出多种建筑格式和多种功用的秦东古塔建筑,现在保存基本完好且影响较大的有慧照寺塔、安庆寺塔、金龙寺塔、罗山寺塔、百良塔、精进寺塔、慧彻寺塔、崇寿寺塔、法源寺塔、圣佛寺塔等几十座,一座座古塔饱经风霜雨露巍然屹立,历经沧桑劫难雄姿犹存,表现出非常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为秦东地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是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因地处“吴头楚尾”“荆扬交会”之所,历来为鄂东地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明代蕲州共有进士41名,在湖北各州县名列前茅。考证明代蕲州进士情况,分析其进士及第时间、原因和特点,有助于了解当时蕲州的教育文化兴盛情况,对当今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明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年)的灾荒遍及全国各地,被当时人称之为“亘古奇荒”。这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地区上的广泛性对明代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拖入了更深层次的危机。灾荒对明王朝赖以生存的江南财富集中产区的破坏与影响加剧了这一危机。本文拟对崇祯十三年、十四年浙江灾荒的状况作初步的研究,以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探讨《史记》记载的秦东民俗,如论人必及家族性格、祭祀风俗、禁忌习俗、占卜与谶纬、子承父业的观念等等,并从秦东民俗的感性形式、内在意蕴、教育功能等方面,剖析秦东民俗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课标”阐释】 本节的“标准”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标准”旨在通过学习.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其学习目的是防灾、减灾,所以,“课标”除了要求了解其对人类的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明代温州地区士大夫的祠堂祭祖活动颇具特色。通过对《项乔集》《王叔果集》《张璁集》及相关族谱中有关祠堂祭祖活动的研究,揭示明代温州士大夫的“一本观”宗族观念和“礼以义起”的宗族改革观,有助于对明代宗族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