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学作晶中不少传诵的佳篇,在作者问题上聚讼纷纭的很多。《诗三百篇》作者本无主名,《小序》却替许多篇什配上作者,天晓得,连《小序》的作者是谁也成了问题。我们熟识的如李陵《答苏武书》,苏武、李陵赠答诗,《古诗十九首》里的枚乘、  相似文献   

2.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陵之祸”和《史记》的创作是司马迁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且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陵之祸”不仅坚定了司马迁述的志向,改变了他最初的创作动机,而且影响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此外,“李陵之祸”对于司马迁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要弄清五言诗的起源,必须弄清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一个是是否起源于枚乘,一个是是否起源于李陵,一个是是否起源于班婕妤。是否起源枚乘与班婕妤,我另有专文论证。这里要谈的是五言诗是否起源于李陵的问题。《昭明文选》载有李陵《与苏武》三首诗,《艺文类聚》和《古文苑》载有他《录別诗》八首。《升庵诗话》载的那首,早已公认是伪造的了。《录别诗》八首,冯惟讷《古诗纪》已题作《拟苏李诗》,王闿运《八代诗选》已题作《拟李陵诗》了。《文  相似文献   

6.
《李陵变文》今藏北京图书馆,原题目残失,后据故事拟补,只存此一本。另与李陵故事有关的,是今藏巴黎图书馆的P.3595号《苏武李陵执别调》,此二篇均收入《敦煌变文集》。王国维先生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中,提到江右某氏藏敦煌遗书中的李陵降虏的七字唱本韵文,今已散失不可得。现仅就《李陵变文》作一点探讨。一、文史典籍中的李陵事件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出军三万余人,由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在天山东麓与匈奴右贤王战斗,双方各有胜败。李陵率五千步卒由居延北进,被匈奴主力部队包围,后援不到,李陵被困投降了匈奴。李陵的全家也因此被杀。  相似文献   

7.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汉武帝年间,正当司马迁专心撰写《史记》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广利带兵3万去攻打匈奴,结果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汉武帝又派李陵带领着5 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谁知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5 000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可终因寡不敌众,又无援兵,战败了。李陵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了。汉武帝下令杀了李陵全家,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相似文献   

8.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9.
李陵之祸在修史主旨、修史决心、抒情性、选材、风格等方面对《史记》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的不幸,却使《史记》成为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10.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堪称巨擘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六经之后,惟有此作”的巨著--《史记》,沾溉后人,泽流无极。可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曾因“李陵之祸”蒙受宫刑,终身垢耻。这“李陵之祸”,到底是司马迁咎由自取,还是无辜被刑?弄清这个问题,将有  相似文献   

12.
梁建邦《史记论稿》对司马迁的爱国思想,司马迁“李陵之祸”、《史记》的修辞及本校勘与理解等进入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论述。本对对《史记论稿》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有关本理解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3.
《李陵》是中岛敦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中国汉朝李陵大战匈奴后被俘的史实。作者将该史实改编为小说的同时,丰富和拓展了人物的内涵,着重刻画了两个与李陵相关的人物——司马迁与苏武。本文通过分析李陵的固有性格,及与司马迁和苏武的相互关系,挖掘小说中李陵的性格形象及其悲剧性,深入思考其悲剧成因,这对以后研究中岛敦的文学特质及艺术手法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疑义相与析     
对“王必欲降武”的理解杜树艺高中语文第三册《苏武》一文,当李陵受命至北海上劝降苏武时,最后苏武义正词严地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这正表示了苏武坚贞不屈,严厉地拒绝了国贼的可耻诱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备课中有了争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上,“王”指为单于,我以为在文中是指的李陵。当时李陵已投降匈奴,做了“右校王”,苏武面对无耻的国贼,紧接着李陵“壹听陵言”这句话,发出了愤慨之言,再不承认李陵是汉人,是朋友,而把他称为匈奴所封之“王”了。再从史实上看,在汉时,匈奴称君  相似文献   

15.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一事,历来论者多偏重于汉武帝的褊狭和武断,却忽略了其对李陵认识上的某些失误。文章认为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固然体现了其瘩诚、正直、勇敢的品质,然而他在为李陵的辩护中对李陵的认识也存在着某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坚决捍卫祖国尊严、誓死不向敌国低头的忠贞不渝的外交使臣苏武形象。但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另一个重要人物李陵。首先,从文体特征来看,李陵不应被忽视。《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这是两个人的合传,叙述的是李广和苏建本人及其后代的故事。按照《史记》《汉书》一般的规范,合传的两个人肯定有某种交集,他们可以是同样性质的人.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们不但知道这部史书,还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后忍辱把它写完的,更知道其受刑是因为替李陵辩解,说他暗射贰师将军李广利见死不救,因而惹怒了汉武帝刘彻。但是,司马迁是汉武帝的近臣,也是深得汉武帝的赏识的。刘彻的巡游、封禅、制定历法等活动,他都是参与者。其父司马谈写史书,是奉旨而为,事未竟而嘱托子继其业,若皇帝不同意,是不会授司马迁太史令这样的官职的。且接父手续写《史记》,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也是“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降番,刘彻固然震怒,但绝对不至于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施…  相似文献   

20.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思念故乡,便筑台登高遥望中原方向,后人称为李陵"望乡台"。李陵台位于元上都附近,是承载元代多民族诗人复杂情感的载体。元代诗人借咏李陵台,表现李陵的乡关之思,表达自己对汉朝统治者刻薄寡恩的批判,以及对李陵、司马迁遭遇的同情,也表现诗人对民族气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