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集约化大规模远距离供电主要以交变电流输电方式为主.但是,交变电流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足:电网的稳定性问题、交变电路的电阻、电感和电容.针对这些缺陷,直流输电将作为解决输电技术困难的方向之一.本文利用实验室有限条件,搭建了高压输电模型,对直流和交流输电下的功率损耗进行了比较,从而验证了直流输电比交流输电省电,高压输电比低压输电省电.  相似文献   

2.
针对直流偏磁引起的并联TCR+FC型SVC特高压变压器谐振问题,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构建了用于阻抗频率特性分析的并联SVC的特高压变压器仿真模型与基于经典Jiles-Atherton磁滞理论的变压器场路耦合仿真模型.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特高压变压器并联谐振的形成机理为直流偏磁情况下,并联SVC投入运行时,变压器低压侧谐振点趋近于4次谐波.基于此,提出一种谐振控制思路,即在原FC滤波支路上串联含旁路开关的电抗器.在直流偏磁下,旁路开关的切断可以提升FC滤波支路的串抗率,从而改变并联谐振点.并针对此谐振控制方法带来的7次谐波问题,提出了锁定TCR支路控制角在130°~180°区间的改进措施.以某750 kV特高压变压器为例,验证了谐波控制方法对特高压变压器并联谐振的抑制作用,仿真结果表明谐振故障机理的分析及其谐振控制方法是正确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消除直流偏磁为突破点,提出了应用于四相电压调整模块(VRM)的阵列式集成磁件。研究了VRM的稳态电流及动态响应受阵列式集成磁件各电感耦合系数的影响;利用“场”、“路”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阵列式集成磁件消除直流偏磁的原理;推导得到了阵列式集成磁件等效电路;设计了阵列式集成磁件的实现结构,并给出了阵列式集成磁件的电磁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用电需求也持续增长,这要求输电系统具有更高的输电能力和输电效率,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大容量、远距离送电.特高压直流输电是满足这种要求的关键技术之一,发展特高压电网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介绍了这种技术的发展、特点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导线发生电晕的情况,采取测量试验来探究直流导线产生电晕以后导线下方的离子流对地面电场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直流导线产生电晕以后导线下方的合成场强、标称场强、空间电荷场强分别与导线电位成线性关系,正、负极导线放电电晕情况有差异以及标称场强在合成场强中的比重随高度变化而改变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中国互联电网发展的客观需要,说明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我国电力跨区域大规模输送的必要性;例举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国外的发展状况;简要介绍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说明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压直流输电作为一种新兴发展输电方式,具有线路输电能力强、低损耗、双侧交流系统不需同步运行、发生故障时对电网造成的低损耗等优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器是输电系统正常运行的有力保证,能够满足我国的输电要求。针对换流器整流部分使用PI控制器,构建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并通过MATLAB仿真确定基于PI控制器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智能控制器。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核心,换流站控制系统的设计决定着整个直流输电系统的性能。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以直流背靠背挟流站为对象,在分析直流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主要子控制系统-极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对换流阀触发角和换流变压器抽头的协调控制。同时,为了满足系统过负荷状态下的安全运行,提出了以系统过负荷时间表征过负荷能力的过负荷监控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变压器直流偏磁现象,提出一种抑制变压器直流偏磁的新方法。首先,基于Preisach理论建立两相磁性材料的磁滞数学模型,确定两相磁性材料材料的剩磁与矫顽力的关系,并制备两相磁性材料;进而,基于磁路磁阻理论,分别考虑直流及交流磁势情况完成新型电力变压器结构设计和电磁设计;最后,基于上述设计及仿真研究,制作2台新型电力变压器样机。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新型电力变压器对直流偏磁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本文所提出设计方案可行、正确。  相似文献   

10.
VSC-HVDC高压直流输电实验装置是由2个独立的电压源型换流器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的输出功率器件选用了IGBT模块,体现了该装置的先进技术。IGBT模块采用脉宽调制(PWM)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是本装置的关键技术。文章结合基于VSC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传输原理,阐述了PWM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CIGRE直流工作组的多馈入直流短路比(MISCR)的定义,引入直流权重因子,建立了分层接入方式下直流落点的稳定性指标,并结合经济性指标,构造线性权重的目标函数进行落点优化。算例分析表明本研究方法切实可行,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拓宽全日制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课程的综合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本文针对柔性直流输电这个课程设计题目,给出了详细的设计内容,设计步骤及指导事项。该课程设计项目对Matlab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适合团队协作在1个月内完成。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DC/DC变换器拓扑的逆变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传统的逆变器存在功率管直通和难以实现软开关的缺点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DC/DC变换器拓扑的逆变器 .该逆变器由一个组合的Buck/Boost直直变换器和一个桥式电路构成 ,前级变换器输出可变的直流电压 ,后级电路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输出 .该逆变器可以实现逆变桥功率管的软开关 .由于采用了能量反馈和单周期控制技术 ,变换器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 .本文对该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和控制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 .电路仿真及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逆变器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开关电源以其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中,小型化是其发展趋势之一.DC/DC 变换器是开关电源的核心部分.设计了一种基于TOPSwitch的反激式DC/DC变换器,主要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反馈电路等部分.对电路进行了制作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电路输出电压稳定、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简化了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5.
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换相失败故障,对后期采取适当控制措施避免保护装置误动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永富弱受端直流输电系统的 PSCAD 仿真模型,对不同故障条件下的直流线路短路故障和换相失败故障进行仿真;利用 FEEMD 对不同故障条件下逆变侧的电流线模信号进行分解,并取 IMF7-IMF10 分量求样本熵值;然后将归一化后的样本熵值作为 Elman 神经网络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 Elman 神经网络的输出诊断直流系统运行状态,即正常状态(0 0 1)、线路短路故障(1 0 0)、换相失败(0 1 0)。对不同故障条件下的线路故障和换相失败故障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训练集较少的情况下,线路故障的识别率为 85.71,%、换相失败故障占比92.85%;随着训练集增加,基于 FEEMD 样本熵+Elman 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换相失败和线路故障的识别率达到100%,能够准确判断出故障类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基波分析法( FHA)对LLC谐振变换器进行建模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种简化的参数设计方法。该方法根据谐振电路的二端口模型得到归一化工作频率和电压增益的关系,按照规定输入输出的要求确定电压增益后得到谐振工作频率,进而可以得到谐振电路的特性阻抗和谐振腔元件参数。利用Saber软件仿真和硬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表明所设计的变换器可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和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能够降低开关损耗,提高装置效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燃气输配场站运维管理缺少有效的协同管理平台、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将BIM技术引入到燃气输配场站运维管理之中.结合唐山市某燃气输配场站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燃气输配场站BIM运维模型的构建,并对基于BIM的输配场站的运维信息管理、设施设备维保管理、管线综合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BIM技术应...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把现代企业的运营之道嫁接到现代传媒,让传媒走一条契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通途。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 In the past 20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LSI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s and continual spread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scale, theories on transmission lin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where finding the analytic solutions to lossy transmission line equations remains a tough nut. Since the mathematical tool cannot provide effective help, there is no universal method to solve transmission line equations [1].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have obta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