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行体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入律歌行的语言形式以七言句式、律句和拗粘拗对、一韵四句或八句、换韵平仄交替为主;其规整者如《长安古意》和《圆圆曲》,由多首绝句、律诗组合而成;歌行体的对仗则较为自由.  相似文献   

2.
"江左三大家"出处不同,吴梅村由遗选而失路成贰臣,"失身"愧恧,是其难以排遣之真正哀苦心病。其诗称"梅村体",通常特指其长篇歌行。怎样解读吴氏寄之于诗的"用心",当是辨认"梅村体"之要捩。其诗"篇无虚咏","指事传辞,兴亡具备",即"诗史"品格。入清后,"梅村体"哀婉之情益浓重,而悲慨气韵渐见衰飒。情多于事,锋锐钝化,议论胆缩,"史"识必亦淡散。言"梅村体"必于深情之外言及丽藻。情不浓深,"诗史"易成史论,失却诗之特性;若褪去藻采之丽,则必徒成少陵诗史之仿效,不成其为"梅村体",从而也难从元、白"长庆体"中分离,自成面目。丽词藻采是梅村歌行的形态标识。藻丽之色,原基于吴氏早年即擅长艳体,系晚明世家子弟的才子气表现。"梅村体"的"凄丽苍凉",实不止仅存见其歌行,同样体现于如《赠寇白门》等近体诗作中。"梅村体"应是吴伟业诗作整体构架而成。  相似文献   

3.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以其先后两次入幕边地的亲身经历进行"丝路"创作。留存至今的约78首"丝路"之作真实反映了西域风光,歌颂了异域人情,极大拓展丰富了边塞诗的表现内涵。在诗歌体裁上继承发扬七言歌行、绝句的音乐性,尤其在边塞诗作中对七言歌行体的探索与运用,创立"……歌/行,(奉)送……"的歌行新体式,实现了对边塞体裁的创新。同时"丝路"之作所呈现的奇丽悲壮风格体现在对优美、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并力探索,进一步促成岑诗的多样风格。针对近年来文学与地域、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的研究,岑参西域行旅与"丝路"之作不失为一较好的切入点;通过其"丝路"创作的考察,亦可对"盛唐气象"下的"丝绸之路"有一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9,(4):81-86
元代诸多歌行作家中,元诗"四大家"显得尤为突出。四人歌行创作主要以李、杜二人为取法对象,多表现为遣词造语、风格意境等明显的模拟和直接借鉴。同时,他们又能有所变通,将带有民族性的审美对象融会于写作之中,呈现出异代文化下的新变风貌。这种固本与求变的创作观点为其增添了众多不类唐宋的创作活力,助推了整个元代的歌行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的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其中的"河内""河东"课文下边的注释是这样的:【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相似文献   

6.
已故历史学家、文学家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说:"诗以情为主,故诗人深于哀乐,然同为深于哀乐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师也应具有"入而能出"的教材观,以一种更加开放开阔的视野处理教材。所谓"入"指的是深入探析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各种显性和隐形信息,全面发挥教材传授知识和提升素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多篇歌行体经典诗作,如李白的《将进酒》、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而其中高适的《燕歌行》被明末学者黄周星称赞为“歌行本色”。该诗为何能够从多篇歌行体杰作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这与《燕歌行》边塞主题、诗人典型的唐人思想,以及歌行特有的表达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玉台新咏》所录《燕歌行》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刻《玉台新咏》录曹丕、陆机、萧子显作品,恰恰显示出《燕歌行》“闺怨”从“秋风萧瑟,,到“初春丽日”的发展三阶段。明人之所以将萧绎、庾信之作滥增入《玉台新咏》,是因为其作品思妇与将军的形象交替出现而《燕歌行》又有新意味。唐代《燕歌行》,“闺怨”成为了“士怨”,自我人生感慨有了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歌行体     
《同学少年》2014,(3):54
<正>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南朝宋鲍照所创。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做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君不见”是唐代歌行体中常见句式。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里“君不见”、“君不闻”不  相似文献   

11.
“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子夜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有时“歌行”也连称,如汉乐府民歌的《怨歌行》。“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描写敕勒平原的辽阔无边,畜牧的兴旺景象,宜于放声歌唱。“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就是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  相似文献   

12.
正说课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它是教师用简明而准确的语言表述教学流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格"是指行事的法式与标准。说课者若能按照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过程的程序将教学内容的设计说清楚,则算得上已经入了说课之"格"。但教师还需跳脱开去,不拘一格,努力展示自身对于课程、教材、教学的个性化的、精深的见解,这便是所谓的"出格"。那么,如何才能在说课过程中既遵循法则,又不为格局所拘囿?笔者  相似文献   

13.
论沈愚诗风     
沈愚为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他博学有才,高情超迈,有渔樵仙隐的风度。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有酬唱、寄赠、怀古、怀人、感怀、送别、题画、即事等,还有大量古题乐府、歌行。其诗不仅清丽,而且悦耳动听。七绝能明快流利似唐人,并能饱含诗味。古体乐府、歌行多写男女情事,情调悲苦,大概是香奁体,而悲情过之,有的则写得庄重典雅。  相似文献   

14.
柳泽泉 《当代学生》2012,(Z2):36-37
刚读完这一组高中生写的考场作文,我不由地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的学生,能在这几"入"几"出"之间,努力锻炼  相似文献   

15.
<正>不少教师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这样""不能这样""必须这样",而很少说"可以这样""你能这样""你想怎样",让学生在有方向的自为中自生、自能和自长。虽然,我们积极主张孩子的自主发展,做中发展,但家长和教师却常常"自己出手"。"给我这样""我说这样"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管理的常态。"胆小""被动""手拙""懒动""怕苦""乏趣""能弱"等,已经  相似文献   

16.
扣问"飞黄"     
"飞黄"壮举算不算"为国争光"的行动?如果有人作否定回答,国人能接受得了么?请读--"飞黄"爱国知多少孟波前不久,黄河着实沸腾了一回。倒不是说黄河要发水了,而是黄河上空热闹了起来。继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之后,朱朝辉又驾驶摩托车飞跃黄河,而朱朝辉的摩托车刚刚落地,又有一对父子宣布要骑自行车飞跃黄河。  相似文献   

17.
望洋兴叹     
<正>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滚滚河水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着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  相似文献   

18.
《庄子·秋水》篇中的旋其面目一语,旋当训还,系还返、回复之义;面目指与神情有关的面容。旋其面目,即是回复其面容。面目不表脸或头义,旋其面目不能解为转过脸或转过头来;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即黄河所入之海,在黄河入海口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所视即为北海,也用不着转过脸或转过头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9600 000km~2的大地上,除历史上为防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外。还存在着几处人类与自然抗争而修筑的长城。 “水上长城”— 黄河大堤。黄河是世界上含量沙最多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每年携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10~8t,其中约有2×10~8t在下游的河道沉积,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升而成“悬河”,历史上曾有“三年两决口”而形  相似文献   

20.
高云 《学子》2014,(18)
正我们每天总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风吹雨落、虫吟鸟鸣,这是天籁之音;交谈争吵、机器轰响、琴筝和鸣,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制造声音。不论是自然之声,还是人类之音,能让人愉悦、引人悲欢的都会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明的作家善于在自己的诗文中描摹声音,使读者见其文而闻其音,闻其音而入其境,入其境而知其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经典诗句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