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蒲松龄久居乡里,为村中童子师,生活上曾受过和农民一样的煎熬,思想感情与农民有着相通之处,在创作上更受到民间文学的启发,从民间风尚习俗中采获了丰富的素材,成为我国古代吸取民俗素材最丰富的文言文小说家。《聊斋志异》就是以北方农村特别是山东淄川的时流风轨、乡贤行谊和民间传说的神灵鬼怪、异事奇闻作素材,经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成的神奇之作。由于它扎根子民间文化生活和风尚习俗的土壤中,渗透着各阶层群众不同的和共同的心理内容,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成为雅俗共赏,妇儒皆知,万口称诵的名作。  相似文献   

2.
徐岚先生认为《聊斋志异·阿宝》的主人公是阿宝,这是有待商榷的。笔者认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孙子楚,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以痴为美”的文化心态;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男性作家的特权意识;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分准备,它不是作家凭空设想的产物。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茅盾曾指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题目,决不是我能够解说得圆满的。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遗留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个题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个题目以注脚。”把这个问题看得何等重要!可  相似文献   

4.
读《九歌》乃至全部屈赋,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即“灵”字出现的次数很多。“灵”字在《九歌》中凡十二见,而与“灵”字有关的词如“灵修”、“灵保”、“灵氛”、“灵均”等,在屈赋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弄清“灵”字的全部含义,对于我们读《楚辞》,进而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等,都是很有帮助的。灵,是楚国民间方言。《楚辞》中言灵多指神或扮神之巫觋。《说文》:“重,巫也,以玉事神,从玉,霝声。靈,或从巫。”《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逸注:“灵,巫也。楚人谓巫曰灵子。”楚大夫屈巫字子灵,可知灵之本义为巫,战国时楚人仍保存灵字的本义。那么什么叫巫?灵字为何从巫呢?《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国语·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从分析《连城》知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读。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要以现代标准来衡量,并不怎么突出。它的人物是定型化的,自始至终,人物性格很少有发展和变化。这不但使人物性格不够丰满。而且也不符合生活真实。因为人物的性格,总是随着他活动的环境(社会的、甚至自然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既很少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很少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却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  相似文献   

7.
初读《聊斋志异·胭脂》篇,看到的是胭脂婚恋的千般不幸与终成眷属,感到的是好事多磨;再读《聊斋志异·胭脂》篇,看到的是对胭脂父亲被杀一案的不同审判,感到的是当官者德能的天壤之别;细读《聊斋志异·胭脂》篇,看到的是蒲松龄在赞颂自己心爱的老师:"愚山先生吾师也"、"真宣之护法,不止一带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感到的是蒲老先生对自己老师的敬仰之情.学政施愚山的优良品质在感动着蒲松龄.  相似文献   

8.
对《礼记·曲礼》郑玄注及其它训释作辨正。  相似文献   

9.
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虽为节《七略》所成,但班氏亦有其体例,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删节而已。论文欲对《汉志》班注"入"、"出……入"、"省"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各家考证和评论,以窥班《志》对《七略》著录书目调整补充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外物》篇是庄子后学发挥道家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就是理解庄子相对主义理论的重要论述;再如战国时代“复古”思潮浓厚的情况下,《外物》篇提出“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FDDE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彼教不学,承意不彼”,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学派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1.
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虽为节《七略》所成,但班氏亦有其体例,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删节而已。论文欲对《汉志》班注"入"、"出……入"、"省"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各家考证和评论,以窥班《志》对《七略》著录书目调整补充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风格专论。在文中,他将繁复的风格概括为八种类型;首次将作家的创作个性,即形成风格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归纳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其中"才"、"气"属于先天资质,"学"、"习"属于后天陶染;此外还切实地提出作家应如何正确地掌握各种风格。其风格论全面论述了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为后世风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聊斋志异》犹如一部写作百科全书,其中很多短小精悍的篇章也非常经典,颇值得我们重视、赏鉴。《绿衣女》篇幅短小,连标点计682字,扣除标点不过536字,然而方寸之地,蒲松龄却能尽展十八般武艺。其构思之新、情节之奇、意蕴之丰、笔法之妙,对于中学作文实践与指导,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燮论“识”可谓详而备,他关于“识”的见解揭示了如下创作规律:1.唯物主义创作基础论;2.关于创作规律的深入阐述;3.重视作家的主观修养;4.文学贵在独创;5.创作自由论  相似文献   

15.
古人注释古书时,十分谨慎认真。每位注家都力求使其注释成为一家之言,表现出他的学术见解。从《诗经》“毛传”起,汉唐以来的注家都不同程度上遵守和发展从“毛传”以来相沿成习的注释条例。既做到因文考义,又不随便立训。在谨严之中体现出灵活性,灵活又不失准绳。换句话说,灵活也有条例。“义隔相通”就是体现灵活性的条例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阐明了庄子一切听任自然的思想,创造了一个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的前半篇出现了三组形象:就形体而言,从硕大无比的鲲鹏,到渺小的蜩、鸴鸠、斥鷃,以至于微细的尘埃;就寿命而言,从长寿的冥灵、大椿,到短命的朝菌、蟪蛄;就修养而言,从忘却一切荣辱得失的宋荣子和御风而行的列子,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能)征一国”小有所能的俗人,无不“犹有所待”,受到空间、时间、道德观念等等的限制,未能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怎样才算真正逍遥的境界呢?文章在上述丰富多采的形象的基础上,引出了唯一的一小段议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尚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收有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重要文件以及政治论文。书中有些篇章如《尧典》、《舜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系属后人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其中所记叙的事迹未必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它却真切地反映了我国古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要求,因此今天读起来仍  相似文献   

18.
《皋陶谟》是舜、禹、皋陶等在讨论会上的发言记录.当然这是后人根据传闻整理出来的,文中明确地交代了“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文中主要记叙皋陶等的议论,又是其治国安邦的宏论,所以本篇取名为《皋陶谟》皋陶提出要继承尧的方法去治理国家.因为尧是贤明的君主,在各方面都给人们树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文本表层的"情爱/婚恋"与"痴/痴情"主题的叙事圈套之下,交织着对现实秩序的再现与解构,对科举的热衷与批判的深层主题悖论。正是表层叙事圈套与深层主题悖论之间的张力和多层意蕴的交织,构成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宋史·岳飞传》称:“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飞十九岁,应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宣抚使招募入伍,英勇善战。往见河北招讨使张所,所以国士待之。屡建战功,后复归宗泽麾下。南宋初期,岳飞成为抗金名将,历任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招讨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距汴京仅四五十里。宋高宗用秦桧计,以一日十二道金牌召回,诬陷被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存词三首。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