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船长》、《爱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滋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船长》、《爱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滋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目标,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现代文阅读中,不仅仅是对文章写作技巧、知识内容的把握,还需要做到"品文"与"品  相似文献   

8.
对话是叙事性作品结构故事、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通过角色对话、身份代入、想象补白、比较辨析等有针对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把握言与意之间的三维关系,在言意兼得中领悟文本言语的准确性、智慧与艺术,获得言语品质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概括能力是小学生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可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目标.然而,笔者从学生课堂发言、书面答题等方面发现当前许多小学生的概括能力非常薄弱.  相似文献   

10.
概括能力是小学生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地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将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中的课文文体分成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三大类,初步开展积极与语用下的文体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前提,针对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策略,目的在于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希望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进入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叙事性作品涵盖很广.有人认为,叙事性作品应包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等四类文章.也有人认为,叙事性作品仅仅是指写人、记事这两类文章.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我认为,看一篇作品是不是叙事性作品,关键要看它的叙事性强不强.叙事者,讲故事也.这就是说,那些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就是叙事性作品.不管它的内容是写人记事,还是描景状物.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能让学生拓展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让群文阅读的效果更好,要注重选文,鼓励学生拓展视野,认真梳理各种知识点;紧扣创作年代选文,促使学生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不同作品的异同点;精选文本,引导学生抓住精彩片段展开赏读。这些方法都能提升阅读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高年级学生要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低年级学生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高年级学生能抓住要点,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因此,课内外阅读和口语交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阅读感悟,所阅读的作品大都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叙事性作品和诗歌都是带有文学性质的。但在小学生的阅读上,还没有出现文学作品之类的概念。教师需将作品的教学当做文学作品思考,需让学生从文学角度初步感悟作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对话教学”是高中阅读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如何以“对话”为课堂突破口,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对话"深入作品,提升阅读能力?本文从有效抓住关键词设计对话;有效抓住重难点对话;有效抓住含蓄语言设计对话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34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提升语文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逐步培养小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纵览这些叙事性作品,我们发现其中的"人物小传",如《李时珍》《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白衣天使》等,具有独特的阅读价值。其阅读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精神引领与叙事本质。首先,阅读人物传记,能够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了解了传主光辉灿烂的成就以及世人对传主中肯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能了解传主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本职岗位上的尽心尽责、  相似文献   

20.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必须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前提下,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方面的感受。让学生去自己说出这些感受,其阅读必须是高质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