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出发,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教师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为切入点,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对道德和法治课知识的认同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明理践行。  相似文献   

2.
知识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可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应当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独特优势,巧妙运用多种方式构建生活情境,逐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为其日后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3.
任美娟 《教师》2020,(6):82-83
道德与法治课堂重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了解当代社会的社会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但小学生生活阅历较少,不太理解单纯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课堂内容,利用其中的道德与法治因素给学生渗透法治知识,在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章结合当前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就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故事教学法来丰富小学生的法治知识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新要求。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源自生活,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开展生活体验才能发挥其作用呢?这是相关人士不断研究的课题。阐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生活体验的必要性,对如何应用生活体验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小学学习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也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所表述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的课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道德课教材涉及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生活,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教学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喜爱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接轨,学生在体验中将道德内化为自身需求。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核心素养都特别关注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希望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身能力。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核心素养的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以及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发展人格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知识源于教材,更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设计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展开由"我"及"他"的温情观照,丰富学生的个体经验;进行"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提升学生的成长智慧,实现学生更好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整体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与体验性,其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了解国情与国策、培养其思想品格。因此,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其在真切的体验中获得直接的知识与感悟,加强道德内化,从而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高效性。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99):148-150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加以重视。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授课教师无法将教材与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实际上,对德育课程而言,教材内容能够有效引导教学从简单的知识学习升华至日常的生活建构。因此,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大量引导学生生活建构的栏目,这些栏目能够使小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然而,仅仅依靠教材引导是不够的,授课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反思。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不仅仅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政治理念以及思想认识、法律意识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在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丰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不断自我提升三个层面提出了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1,(75):136-138
追本溯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都来自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不仅如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之根本目的,是要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约束自己的举止。正因为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回归生活。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呢?文章将主要围绕"演绎生活故事、创演生活剧本以及开展生活实践"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一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初中生在生活中学习,形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轻松、快乐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道德与法治技能,探索道德与法治奥秘,形成情感意志。本文对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究,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思,然后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促使初中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立足生活开展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生活中来,又于生活中应用,所以,教师应当联系生活内容来展开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和记忆,而如果将其与生活本质相联系,就能够提升知识的可理解性,促进学生有效吸收和应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用生活推动知识的渗透与内化,帮助学生提升相应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以"成长""友谊""师长情谊""生命""青春""情绪情感""集体""法治"等为主题,基于学生的成长经验,通过对话、合作、探究、体验的方式,呈现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知识,具有文体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新时代背景下,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构建联系教材、联系生命、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学科活动模式(简称为"四联"模式),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且该学科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基础。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的中,教师的照本宣科将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品德发展割裂开来,学生无法在"真空"中获得有价值的道德与法治内容,甚至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对此,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意识到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关系,借助多样化的生活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借此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实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低年级是人生启蒙的关键阶段,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掌握必要的法治常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小学低年级道法教师要以教材为核心,紧密围绕儿童成长及发展的生活路径开展道德法治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小学生的生活智慧,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分析了当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科学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为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如何使学生把"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巧用法律程序和借用生活情境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道德与人及其生活是一体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通过学生生活本身去引导他们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进而成为有道德的人。1.提取生活元素,感知道德要义。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使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要义。  相似文献   

20.
小学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够把这门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形成法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