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注字是“六书”之一,是汉子六种表义方式之一种。它是一种字,不是一种字义。朱骏声则认为转注字就是引申义。本文对朱的转注观进行了剖析,指出:朱把文字的字义中的引申义作为转注字,是把文字这个概念和字义中的引申义这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混淆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朱的转注观点是受清儒们的“四体二用”框框所囿,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拼音文字系统中的字母与汉字系统中的字相对应”的观点,给比较文字学造成巨大困惑,需要澄清。本文认为,字母与字在各自文字体系中隶属不同子系统,它们不是对应的文字单位;在拼音文字系统中,与“字”对应的是“词符”,与“字根”对应的才是“字母”。  相似文献   

3.
字义指单字在一定语境中的含义。当我们在阅读中对某字的意义不能理解时,就需借助注疏或字词典。但旧注和字书往往存在着字词界限不清、又说异称及文字讹误等现象,这就使我们又面临了一个怎样正确判定字义的问题。对此,本文拟谈一点肤浅体会。 一、划清字词界限,正确判定字义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字与词都不是同一概念,字义并不全等于词义。汉语中的词,既有单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而汉字对汉语的记录则基本上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这就是说,在记录单音节词时,一个汉字就代表着一个词,字义等于词义。如:“土”、“地”。在记录多音节合成词时,一个汉字只代表该词赖以合成的一个语素,字义只是语素  相似文献   

4.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还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要“字不离词”,这主要是从字义上说的。我认为,在做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看字是不是词一个字如果是词,如天、地、大、小,就可以一个一个地教;如果不是词,如民、习、葡、蚯,就不  相似文献   

6.
要不断提高对字义的认知水平————谈怎样让学生学好语文北京四中顾德希一、要充分重视字义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位置长期以来教学中多讲“词义”,本文却强调“字义”,这并不是说“词义”不需要提,而是因为汉语中负载语意的基本单位是字,字义搞不清,用它组合起来的哪...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设立亦声部首“句”,并辖“拘笱鉤”3个亦声字。有人认为“句”部不当立,因为部首只表义,而亦声部首有表音功能,不该设为部首;有人认为“句”因其形义特点,难以归入它部,只能自成部首。实际上,“句”的确难以归它部且有从属字,因此必单立一部。从“句”诸字中除“句亦声”的“拘笱鉤”3字外,另有1个“句亦声”的字“雊”,它与“拘笱鉤”3字分归两部,有人认为这是《说文》属字归部的混乱,有人用字义所重说作为归部理据。实际上4字分归两部并不是归部混乱的现象,且字义所重说过于片面,应当着眼于字与字的关系,用“以类相从”的原则才能正确解释“句亦声”4字“拘笱鉤”与“雊”分归两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中“而山不加增”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末作诠释,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折》把“加”作为副词,训为“更加”,作句子的状语,来修饰动词谓语“增”,不少同志在讲解这一句时也这样解释,把全句译为“可是山不更加增高”。笔者认为,这样训释是欠恰当的。从字义上看,单独一个“加”字,可作副词“更加”,但这不是它的本义。《说文》:  相似文献   

9.
“会意”是“六书”之一,它是一种充分地运用和体现了人们的心理与语言的联系的、意会性的造字方法。对于“会意”的研究,前人做得还不够,往往局限于东汉许慎的说解,所以,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新的探讨。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一般都认为,“会意”就是“合意”,是“合二字三字以为一字之意”(见王筠《说文释例·六书总说》,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说法基本相同),这是许慎的原意。但是,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甲骨文、金文等较早的文字就会发现,“会意”本是用形象的方式表示词义,而象“止戈为武”、“人言为信”(这是春秋时人的误解)之类单纯合并字义的抽象会意,则是汉字隶变以后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虚词“非”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判断句中的“非”字,一般认为是否定副词,个别认为是系词;词义一般认为应解释为“不是”,个别以为应解释为“不”;语译则一致为“不是”。本文从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结构形式入手分析,认为“非”字确属否定副词,但其词义只能解释为“不”;习惯解释为“不是”,是由于忽略了上古判断句基本结构形式体现出来的结构意义“是”、并把它强加给“非”字所致。  相似文献   

11.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12.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 《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 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 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 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  相似文献   

13.
<正> 新、旧版《辞源》释“文”为“字”时,都以《孟子·万章上》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作例证,我认为这不妥当。因为先秦是不以“文”称字的,这个“文”不是指字,前人把先秦古籍中的一些“文”字释为“字也”实属误解。 “文”,甲骨文作,铜器铭文作,象人身上刻有花纹形。《礼记·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丛》说:“考文身为初民普遍之习俗,吾族祖先自无例外。”可见“文”的本义不是指“字”。  相似文献   

14.
形训     
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本来写作“(?)”),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即所谓“止戈为武”的说法。《韩非子·五蠢》说,苍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作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蛊”(毒  相似文献   

15.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6.
“舞”字考     
“舞”字是我国文字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本文试从“舞”字的产生、“舞”字字形的演变过程、“舞”字的字音和字义、“舞”字的用法等方面,对“舞”字作一番考释。一、“舞”字的产生要考释“舞”字的产生,首先必须了解它所表现的内容——舞蹈这一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对自然界还不具备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对具有强  相似文献   

17.
话是一句句说的,文章是一句句读的。要说得、读得句句清楚,必须说得、读得字字正确。各国语言都是如此,英语也不例外。话和文章都是由字(单词)组成的,但话里的字是由音(音位)组成的,而文章里的字,就拼音文字来说,是由字母组成的,字母是代表音位的。英语的文字是拼音的,它的字母是代表音位的。因此,要字说得、读得正确,必须个个音位或字母说得、读得正确。然而音位和字母之构成字,字之构成  相似文献   

18.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听过一节小学语文课。这位教师讲到语文新出现的一个词——“把”,字形、笔顺、字音、字义讲过之后,让小学生仿造课文中的用法(小学生可不知道文中的’“把”是介词用法)用“把”字来造句。一个男孩子说:“把刀拿起,把人杀死。”话音刚落,另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句子不好。”“怎么个不好?老师微笑着问。“太残忍了。”这个学生说。“那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辅助工具。作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从字义上讲,“文”与“字”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见《新华字典》),这也是如今人们提到“文字”时,未将二者加以区别的主要原因。其实,古时“文”与“字”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的字书中,最标新立异的要算王安石的《字说》。这本书在宋代就已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但由于王安石政治地位极高,在他当政期间,主司用此书取士,读书人不敢不学习,所以也曾风行一时,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字说》一书也因其荒诞不经而成为字学发展中的有趣故事,知者亦复不少。可惜的是,《字说》在元初以后便散失,全貌不得而知。但从一些学者的论著中,尚可钩稽出五六十条内容,诸如“波者水之皮”、“坡为土皮”、“诗为寺人之言”、“同田为富”等等,足以窥斑见豹。此书的主要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是不问“六书”,昧于形声之旨,把一切文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而对字义作非造字本意的解释,穿凿附会,多荒谬之论。显而易见,从科学的角度看,《字说》对于中国的文字学,其价值是很低的。但是,《字说》式说解文字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