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质能源林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木质能源林既是能源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土地资源丰富,为发展木质能源林,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区域内营造沙棘木质能源林的必要性、可行性、资源条件、栽培概况、效益和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并提出了营造沙棘木质能源林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中国政府从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及时提出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的应对策略。国家林业局根据现已了解的树种资源,筛选出包括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在内的几大能源树种,并已将规模化培育黄连木能源林列入"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3.
薪炭林也叫能源林,是以培养薪材为主的一个林种。它投资少,见效快,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是解决农村能源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薪炭林对促进农业生产,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农村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薪炭林也是开展林副业生产和编织业的原料基地,还能提高森林覆盖率,起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不久前落下帷幕。大赛评选出一批极为优秀的低碳产业化项目,并有望获得数亿元投资。广大参赛者们用自己的技术和方案对低碳产业予以了全方位的阐释,这其间来自江苏安飞公司的韩楠林团队开发的新型低成本三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整体车身模型,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  相似文献   

5.
从苗圃地选择、整地、种子采收、调制、贮藏、催芽、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黄连木种子春播育苗的关键技术,同时对黄连木苗期物候特征及年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为黄连木能源林良种壮苗培育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柳树能源林及环境修复兼用型新品种选育",根据江苏省盐碱地资源多、富营养化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需求大的情况,主要开展了对富营养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或盐碱耐受能力强,且生物量高的柳树新品种的选育,并针对特定立地条件开展了营林模式研究,为利用柳树营建环境修复与生物能源兼用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11,(21):25-26
<正> 近期连云港市老科协农林水专业委员会,组织10名老农业专家,对东海县西部山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考察活动。这次活动,首先考察了东海县老淮猪产业基地,接着相继考察了市老科协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东海县生态能源林繁育示范区,东海县新农村建设样板薛团新村,  相似文献   

8.
王红 《华夏星火》2020,(1):96-100
于海燕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北京艾比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于海燕博士1997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林科院工作,20多年潜心于能源林培育的研究、ABT根粉与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系列产品的成果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效益评价与区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平  孙克勤  左玉辉 《资源科学》2009,31(12):2080-2085
发展能源农业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种植作物的积极性、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增加就业,因此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从农民增收的视点出发,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沼气综合利用、生物质气化、发电和能源植物种植三个方面建立经济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并进行区域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蕴藏丰富,2007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总蕴藏量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达30.88×108tce和5.98×108tce。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经济效益是潜力巨大,农村居民通过发展能源农业理论共可获得经济收益4884×108元,主要来自生物质气化和发电产业;②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是经济效益较大的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宁夏和海南5省区经济效益最小;③沼气工程、秸秆气化、秸秆发电、能源林的营造和非粮能源植物的大面积种植将是今后我国能源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布局在我国的西南、东北以及中部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  相似文献   

10.
在营造落叶松林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严重的病虫害,极大的危害了落叶松林的正常生长。为了使落叶松林的营造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落叶松林的抚育管理需要做好,对落叶松林的病虫害防治加大力度,为落叶松林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长条件,有利于保证落叶松林的成活率。现就落叶松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5):100
<正>"十一五"以来,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针对我省大资源、小产业和缺乏成果转化平台的现状,紧密跟踪林业科技前沿,结合国家和森林云南建设的重点,突出云南特色,搭建高端的技术成果创新与集成平台,加快人才培养,提升科研团队创新能力,以特色经济林、珍贵用材林、生物质能源林树种、竹藤选育与资源培育,珍稀濒特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园林绿化树种培育,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森防制剂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勃利县历史上柞树林面积较大,由于近几年采伐更新以及毁林等现象,林分内树种结构的变化以及柞树林数量的减少,保护柞林的重要意义已提到日程,望各级政府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主要对黑龙江省的栎林及其生活特征进行了介绍,并且把黑龙江省的主要的栎林类型分别做以简要的介绍。目的是让人们更加了解黑龙江的栎林,以便给对栎林感兴趣的有识之士做以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论述改造过熟林现存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过熟林的范畴和层次的关系,并界定了过熟林的概念;分析了林场低效过熟林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并且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改造过熟林的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对树种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250m2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70以上,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100m2-500m2之间(70%左右),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300m2-900m2之间,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500m2-900m2之间。40%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2.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50cm-60cm和60cm-70cm两个径级内,占总数量的50%以上,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95%以上,其中紫椴(40%)所占比例最大,红松(34.5%)次之。林隙内的树种更新密度比林冠下提高了30%左右。根据树种对林隙的反应可分为4类:鱼鳞云杉、水曲柳、青楷、白扭、红松、臭冷杉、胡桃楸和色木对林隙反应中等;紫椴、裂叶榆和春榆对林隙有强烈反应;白桦、山杨、蒙古栎和落叶松需要强烈林隙干扰才能引起树种更新。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隙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林隙形成木直径分布在15~25cm,树高在15~20m;从林隙中心到林内,灌木高度、死地被物厚度、盖度逐渐增加,灌木盖度、草本高度和盖度逐渐变小;随着枯倒木腐烂程度增加林隙更新株数有增多趋势;随着林隙面积增加,更新株数趋于减少,林隙长、短直径比例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提高油茶低产林产量,对我国林业种植技术和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析了我国油茶低产林现状和油茶林培植技术存在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具体问题,从防治虫害、改良品种和树体、改良肥料以及改进经营方式等方面着手,提出一些综合改良油茶低产林种植技术、提高油茶林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周兴 《资源科学》1994,16(4):70-75
本文在分析广西石灰岩山地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合理利用的模式,如林果药结合模式、饲料林模式、竹林模式、木本粮食林模式、纤维原料林模式、木本油料林模式、特硬材林模式、药用林模式、藤本植物模式、封山育林模式、等等。采用这些模式利用石灰岩山地,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石灰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暗针叶林实际林隙面积大多小于80m2,扩展林隙面积主要集中在50m2-200m2之间(75%左右);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平均林隙面积变小,每公顷林隙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类型主要是掘根风倒、干基折断和掘根风倒形成的,分别占34%和30.6%。风干扰是长白山暗针叶林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暗针叶林每个林隙内林隙形成目的数量以2株-3株居多,共占林隙总数的61%;并且每个林隙内形成目的数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林隙形成主要由云杉、冷杉等树种组成,其中云杉所占比例为62%;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分布最多的径级是20cm-40cm,占林隙形成木数的61%,云杉在暗针叶林的林隙形成中起主导作用。长白山暗针叶林各个时期林隙形成的速度不是均等的。  相似文献   

20.
是翻译还是整理--质疑林纾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人们一直把林纾称为“翻译家”。本文通过阐释当时的社会环境、大众认可的翻译理论以及林纾的语言把握程度,对“翻译家”林纾提出质疑:林纾的确为中国的文学翻译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用文言出版的大量外来文学不是翻译成果,而是整理纪录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