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传承感恩这一传统美德,感恩应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良好品格,感恩亦是将个人情感与品德的一种转换,在获取他人的帮助后以德报德的深厚感情。现如今,在小学班主任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也应得到不断地升华。本文具体阐述了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张虎 《江苏教育》2014,(4):44-45
<正>2009年以来,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率先以感恩责任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主线,广泛开展"说感恩责任话,唱感恩责任歌,行感恩责任事,树感恩责任心,做感恩责任人"活动,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提高责任意识,锻炼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形成责任品格,培植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全面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一、五个打造彰显目标通过实施感恩责任教育,培植感恩责任文化,最终使学校德育工作实现"五个打造"的目标:(一)打造最安全校园。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底线,安全是一,其他都是零。实施感恩责任教育,让教师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社会上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有目共睹,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进行感恩教育必须重视下面五点:在观念上真正重视感恩教育;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创设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恩教育应当是循序渐进的链条式教育;感恩教育应建立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感恩是人的重要品质。大学是青少年品格塑造和个性完善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忽视了社会文化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质等,致使当代青年的感恩教育存在吸引力不够、针对性不强、体验性较差等问题,故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对策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基于此,新时代的感恩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丰富和发展感恩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感恩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规律,精准设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美好品德。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品德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情怀,使之成为具有感恩思想品格的社会公民,是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本文在探讨感恩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基础上,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论述其实施策略,让感恩的种子播撒学生心田。  相似文献   

6.
中职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或难以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国家、学校、社会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资助。作为一个中职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接受资助,而不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受到资助的贫困生记住国家、学校、社会及他人的关爱,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7.
讲文明、好品德、担责任是感恩的象征,感恩应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良知,是做人的起码修养。点滴教育是感恩的起点,成人的榜样和示范是感恩的关键,感恩教育应该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早期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品格教育没有单独的地位,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品格教育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世俗公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到90年代,品格教育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近年来,人们对品格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考虑,认为可以把品格教育理解为综合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种改革的焦点是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建立一个关心人的社会群体。促进品格教育的因素有: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积极的角色榜样;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和影响力的机会;提供思考、争论与合作的机会;使命和标准;提供社会技能训练,提供参与道德行为的机会;父母和社区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对感恩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恩是社会上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已有目共睹,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改革德育评价,构建全方位工作体系,建立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学校感恩教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感恩思想备受推崇。教师将感恩教育渗透于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德育素养,也能滋润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文章主要分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意义,从挖掘英语文本感恩资源、引入课外英文感恩故事、开展英语互助学习活动以及设计英语感恩实践作业四个方面,论述感恩教育具体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