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华 《高中生》2009,(2):44-45
2008年高考历史题显示出重视考查考生材料阅读能力的趋势,考生对此应引起重视。 文字类型 读文字型材料时可采用分层法:看材料主要讲了几层意思,划出中心语句或关键性词句,概括史料的主要意思。阅读时尤其要注意一些特殊符号(如“………”“、”等)和一些特殊词语(如“因为”“然而”“所以”等)。  相似文献   

2.
吴士雄 《中国考试》2005,(10):40-41
据笔者抽样调查,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的12道历史选择题中,出错率最高的是13题和18题。(这是笔者直接调查本地的近百名考生并和使用本试卷的外省市同行沟通信息后得出的结论。)这两题的错选,暴露出部分考生在历史学习和高考复习中的一些“不约而同”的错误做法和考场上的“不约而同”的错误思维,引人深思。下面先让我们看这两道试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学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必考科目之一,本文针对考生在应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本学科特点、考查重点及考研常见题型,提出“厚书看薄,薄书看厚”、“以点代面,点面结合”,以及“质量互变”的学习策略供考生参考。  相似文献   

4.
【名师指津】 一、关于“对话体”所谓“对话体”,就是从“我”(考生自己)与人物关系的角度,同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形象)展开对话;其变体有“访谈录”“网络发帖”“QQ聊天”等。请看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命题作文“早”)一篇佳作的节选:  相似文献   

5.
一、注意审读材料的顺序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背景材料、引导语、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考生在审题时,往往是按“材料———引导语———话题———要求”的顺序。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最好是:话题———材料———引导语———要求。“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考生审题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二、注意理解话题的意义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考生想要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求学,一是看分数,二是看志愿填报。取得满意的分数,只能靠考生的努力,但在志愿填报的相关事宜中,家长却能成为考生最强大的“后援团”。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本省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里,有一个考生在《……1915年——称帝……》的填充题中,写了“辞弃大豆”四字,阅卷同志为之愕然,思索再三,恍然大悟,原来“辞弃大豆”就是“慈禧太后”之误写。想不到慈禧太后死后,阴魂未散,竟在辛亥革命以后的第四年,化为“辞弃大豆”,称起帝来,一时哄然传为笑柄。从“辞弃大豆”说明有些考生在学习历史上,以听代看,不看教科书的现象严重,以致连最基本的历史名词也未掌握。也反映其语文知识很差,慈禧太后四个字全部写了别字。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如有的把“慈禧”写作“兹西”“慈喜”,“太后”写作“太厚”“太候”“大姤”,把“太”  相似文献   

8.
韦恩东 《教师》2012,(23):64-64
综观历年江苏省高考,考生在三角函数知识点的考察上“翻船”的现象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考生的解题思路过于局限。本文阐述了三角变换中的“三看”策略,以期为广大考生以及数学教学者提供更为宽广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高考考情分析考生是否具备历史学科素养是近几年高考最关注的考查方向。无论是“史料实证”还是“历史解释”,都需要考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原因”“背景”“因素”为代表的因果逻辑是高考中最重要的考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是一条风俗。这条风俗,唐代时,尤为盛行。那个时候,每逢朝廷会试的发榜日,考生们都挤着去看榜,凡榜上有名中了进士了,当天就大家凑钱到长安...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季高考,北京地区的4968名考生与“3+X”第一次亲密接触,走出考场的考生普遍觉得这次考题出得比较简单,难度不大。除了一些考生反映综合科目试卷题目分值有些大,有些猝不及防,大部分考生还是对“3+X”比较适应。日前,笔者走访了3位北京高考研究专家,请他们谈谈对在北京第一次实行的“3+X”试卷的看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将学科教育与公民教育、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相结合,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从整卷看,文言文的阅读障碍降低了,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心理素质要求提高了。从分值看,文化史的分值提高,但基本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比例。就考生答题情况看,选择题部分失分较多。如第7题(为B卷序号,下同)需要经过多重推导;第11题D项干扰性很强;第13题需要考生记住我国国体的具体表述;第14题本身设计有待商榷;还有第16、25题也属于难题。主观题看似新颖、综合程度高,但由于设问合理,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又提供了具体的答题角度,所以得分较去年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3.
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中,选择题可谓一枝独秀。按照分值计算,选择题占历史考题的“半壁江山”;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备选项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考查素材看,史料、言论、诗歌、地图、漫画皆有涉及,且内涵丰富,一应俱全。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材料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更增加了考生的解答难度。考题提供的材料看似庞杂烦琐,其中必然隐含着一两个关键  相似文献   

14.
考场作文因要求高、时间紧,容不得考生反反复复苦思冥想出最佳的材料,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要用独特的眼光发现和“积累”素材,在考场上努力发掘贮存在脑海中的素材。1.“习以为常”中见出新意。有的考生常抱怨,学习紧张,没多少时间看课外书,头脑中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 “好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何谓好题目?请看下面实例。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一篇以“认真”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拟的题目是《2×3=5》。暂且不去看文章的内容和文字,一见这题目,就让人顿生疑团: “2×3”怎么会等于“5”?让人想探个究竟,这就是悬念效应。考生  相似文献   

16.
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能力的四大基本元素。其中,“阅读”是了解并获取文字传达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手段,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语文测试中的阅读试题便是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怎样提高考生考场阅读理解现代文的实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看”“三问”。第一,“三看”是抓住文章结构的重点部件快速审视推测文意的一种阅读技法,即看题目(标题)、看文章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1.看题目(标题)。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可见,文章的标题是文章内容最集…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考生鉴定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文革”前招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考生政审、鉴定工作中有许多不妥之处,因而也埋没了部分人才。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在考生鉴定方面,清除了“左”的思想,对考生政审鉴定,主要看本人的表现。教育部门、考生所在单位,尤其是中学,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高校录取新生的政治质量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还必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高考有两个特点,一是“新”,二是“难”。所谓“新”.指的是试题创设情境新、立意高远;而“难”字则尤其体现在选择题的命制上。与“新”字结合在一起,使考生作答时难以判断和无所适从。不少考生出了考场,不由得惊呼:历史考卷怎一个“难”字了得。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全国文综卷I第41题,以1960年教科书目录作为命题材料,要求考生对该目录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从命题意图看,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品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反映了考试大纲的规定,体现了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然而,从考生作答及得分效果上看,还是给历史老师、命题专家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本文拟从考生答题情况与统计数据分析人手,就如何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有效性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20.
近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与以往盯比较,打破了历来只有一个答案的传统习惯,鼓励考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如1999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2题,该题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明确告诉考生“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要求考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其二是在考题的附注部分,提醒考生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