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文献。古代这个词随着所指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京师(首都)而言;有时指国中、内地;有时是指汉族地区。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汉族的周围,居住着许多兄弟民族,“中国”即在四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之中的意思,而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以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来含义的探求与说明,仍然是今天学术界一个有必要考究的课题。 谈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本来含义,有不少人认为是指“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原因在于这种说法没有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考察丰富的文献词义和释义专书的词义来深入挖掘词义的本原。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代,人们著书作文都写在竹简上,写有文字的一片片竹简用牛皮绳联起来,首尾完整的诗文称为“篇”,很多篇诗文集在一起称为“册”。于是,“篇”就成了诗文的单位名称。唐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现在,“篇”这个单位多用于文章。每篇诗文都有起首,后来,人们又把一篇诗文称为“一首”。现在,我们只将诗称做“首”。“首”是诗歌最常用的单位名称。中国的诗历来有入乐的传统。入乐,必含于曲调,所以,诗又称为“曲”。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诗歌中,我们平时,是不会说“一曲诗歌”的。古代奏乐时,曲调…  相似文献   

4.
善卷与武陵     
善卷,作为一个与武陵有关的尧舜时代的传说人物,在古代的一些方志和诗文中都有所记载,但善卷是否真的曾在武陵隐居,以前并无人对之加以探究,从有关文献史料看,善卷是湖南武陵本土人物,善卷隐居江苏宜兴“善卷洞”的说法是没有多少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徐振球校长非常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最近他又精心挑选了一组经典诗文。装裱后让原先挂在学校教学大楼每层走廊里的经典诗文“让位”。徐校长的这个举动是一个文化引领。文化这个东西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如果只把文化作为一种摆设、二份装点,那么文化必死无疑:  相似文献   

6.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那么,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考核内容。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语文教育的这个命意和文言文教学要求联系起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否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呢?很显然,文言文是学生接触、了解、感…  相似文献   

7.
教学语法是和理论语法、描写语法相对待着说的,有人称它为学校语法。这个“学校”是school 的意思,指中学和小学,不包括大学。所以,用个更通俗、简单的说法,所谓“教学语法”就是中学、小学的学生学习语法的系统、教材和方法;所谓“理论语法”“描写语法”,有人把它们合称“专家语法”,是研究性的,不是准备教学用的,尤其不是教中学、小学的学生用的。因此,不少人把教学语法看成是低一级的,把其余那些看成是高一级的。这个看法不准确。用途  相似文献   

8.
古代有“顿牟缀芥”的说法,“顿牟”即琥珀,“芥”统喻干草、纸等微小屑沫,“缀芥”的意思是吸引轻小物体,这个成语是指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起细小物体。  相似文献   

9.
试论爱国主义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般而言,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爱。然而,这一说法仅仅道出了部分涵义。爱国主义这一概念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爱国主义是对家园的爱和对作为家园的祖国的爱。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国”的原始意义是指特定的共同生活区域,即我们现代意义的家园。“国”的繁体字“國”,是由甲骨文“或”演变而来的。古时“或”称“国”。到  相似文献   

10.
过去,根据《暂拟系统》钟语法,是把复指成分看作特殊的句子成分,并按其内部关系分为重叠式复指、称代式复指、总分式复指三种格式。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注意到,“复指成分“的说法不很科学。在析句时产生许多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所以,一九八四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汲取了多年来语法学界的科研成果,把“重叠式复指“归入短语,称为复指短语,把“称代式复指”和“总分式复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列入“句法上的几个问题“一节中,称为“不相连的复指”,取消了“复指成分”的说法。这样处理,比起《暂拟系统》对复  相似文献   

11.
在谈到教育孩子要一致时,家庭教育指导者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对家长说:“不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教育孩子要一致”,这说的是“教育原则”;而“黑脸”、“白脸”之说,指的是教育方法,两者说的根本不是一码事,它们两者形不成一对矛盾。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教育原则的坚定性”对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国学”一是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二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据《现代汉语词典》)。国学班,自然是为那些有志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生做准备的。如果把开办国学班仅作为高招专业设置的一个新的变化来看待的话,那么,“国学班”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用新瓶子重新装盛的“陈年老酒”。  相似文献   

13.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相似文献   

14.
【考点解读】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继续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置于“古代诗文阅读”之列。对于“古代诗文阅读”中“鉴赏评价”一项的具体要求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古代诗词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所谓初步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  相似文献   

15.
职官制度是政权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说过:“最能表现这个国家机器的特征有两种职能,即官吏和常备军。”(见《国家与革命》第二章第二节)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以鸟名官”,有“没官分职”的说法,都是指设置专人,管理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统治下的各项政务。  相似文献   

16.
在心理学中,迁移法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从其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干扰),这里我们谈的是正迁移。即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学习的迁移观点在我国古代就被认识和提倡,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如果我们把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则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这个目标是否实现的可靠指标。任  相似文献   

17.
林清峰 《学语文》2003,(3):45-45,44
我国古代诗文中,书信有诸多别称,若不明其意,读古典诗文,会引起困惑。书:在古代,书指信函,信指送信使者。《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书”即是信。杜甫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9.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问题。这些代称都有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不满周岁称“襁褓”。“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两至三岁称“孩提”。“孩提”指儿童、幼儿。男孩八岁、女孩七岁,称“始龀”,指小孩换牙。男孩七八岁亦称“垂髫”,指男孩下垂的头发。关于男子的年龄代称,还有这样的说法:“人生十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有人注释说:“十岁曰幼,时始可学也。”后来沿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青年男子二十岁,还不健壮,称“弱冠”,表示还年轻,但可以戴帽子了。“三十曰壮有室”,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