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区1981-2010年(近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该区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元上都遗址区近30年年均气温上升幅度(年代际变率0.65℃/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日照时数、年均风速和年均相对湿度都呈下降趋势;而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突变显著,风速、相对湿度突变不明显。最低气温的升高在气候变暖中占主要作用,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地温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随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地温和气温、日照时数、蒸发量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与降水量的负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6月~9月,5月份平均风速和0cm地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藏那曲地区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卓嘎  杨秀海  罗文红 《资源科学》2009,31(3):485-492
根据那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不同时段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社会统计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牲畜存栏、牲畜饲养、经济效益收入等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地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增高,降水量、相对湿度、低云量增加,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那曲地区牲畜总头数、不同牲畜数量、牦牛出栏数(率)、羊出栏数(率)、仔畜成活数量呈增加趋势,牲畜死亡数呈减少趋势;总收入与牧业收入均有急剧的增长。那曲地区牧业生产与气象要素(最高气温除外)存在着密切联系,即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低云量与各牧业要素呈正相关,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数与牧业要素呈负相关。总体来看,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牧业生产,根据气象条件建立的拟合方程基本可以拟合出牧业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日喀则市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太阳能资源的可利用率,文章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及统计分析法对日喀则市1980年至2009年日照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影响日照时数的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日喀则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四季日照时数除冬季呈弱递增的趋势外,其余都呈递减的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幅最大,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日照时数与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以及水汽压等气象要素均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定日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年内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天的天数最多,并且太阳能资源也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果洛州气象台1960-2006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速、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大武镇年及各季、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及我国的气温变化总趋势是一致的,呈明显增暖趋势,增温速率为0.23℃/10a,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达0.37℃/10a,秋季增温最小,为0.11℃/10a.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37mm/10a,冬、春季呈增多趋势,而夏、秋季呈减少趋势,且夏季降水减少幅度最大,达6.9mm/10a.年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46.5mm/10a,春、夏减少量最为明显,分别为15.3mm/10a、15.2mm/10a.年平均风速总趋势是增加的,增加幅度为O.05m·s-/10a.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12.3h/10a.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研究茶卡盐湖旅游季的气候适应性特征,笔者利用1981-2016年茶卡气象站5-10月气候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相对湿度的年、年代际、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研究其线性趋势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36年来茶卡盐湖在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显著增温的同时日照时数在显著减少,但气候突变基本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虽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气候突变不明显;相对湿度与平均风速虽有趋势变化,但变化不显著,也无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7.
运用察隅县1980~2010年月、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风速,1970~2010年月、年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该县近32~42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风速呈减小趋势,察隅地处藏东南,海拔相对较低,日照适中、热量充足、降水充沛,这些有利的气象因子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气候对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因此察隅成为西藏的主要农作物产区。  相似文献   

8.
康西言  杨彬云  王鑫 《资源科学》2010,32(1):132-138
本文应用河北省沿海气象站1961年-2005年45年逐年各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月潜在蒸散量,并应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月气候条件、海盐生产季节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海盐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3月-6月和9月-10月是最适宜海盐生产的季节;海盐生产季节各要素的变化特征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为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蒸散量均为减少趋势,并且这种变化趋势是显著的;蒸散量是影响海盐生产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蒸散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照时数的减少;综合考虑,目前气候的变化趋势对海盐生产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使用锡林浩特1961年~2017年太阳总辐射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因子和太阳能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7年地面接收的太阳总辐射量呈上升趋势且在2002年之前存在12年周期性;气温、地温、云量、能见度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呈缓慢减少趋势;气温和地温对太阳总辐射变化响应敏感;总云量、低云量、降水和相对湿度与太阳总辐射呈负相关;能见度与太阳总辐射呈正相关;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气候暖干化有利于到达地面太阳能资源的增加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下垫面作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水源,对气候的形成及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探究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581个气象站1961-2010年0cm地温、气温数据,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采用相关分析、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0cm地温的时空变化、区域分异以及季节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0cm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0cm地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0年突变后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0cm地温都表现为升温趋势,且北方地区较南方升温更加明显,在过去50年中,南北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就各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夏季升温最弱;相关分析表明,气温与0cm地温变化趋势及程度在大部分地区很相近,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及20世纪后期,0cm地温与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气温的变化,0cm地温的升温幅度更大,突变时间较晚。  相似文献   

11.
变革管理理论是管理学中较为热点的议题。通过对近些年国外变革管理理论文献的归纳来分析目前变革管理理论的发展动态。通过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变革3个部分来综述变革理论近10年来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变革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利用ISP生产率指数法,将环境和矿产资源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从要素效率的角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以1.16%的速度增长,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变化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行业在各要素效率方面都存在远离有效前沿面的情况,行业要素效率分化严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行为视角的企业适应力界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高环境适应力是企业面对复杂性的生存途径。从企业应对动荡环境的行为视角出发,界定了企业适应力的内涵,提出了判断企业适应力的维度,介绍了企业适应力的类型,指出了适用于不同竞争环境下的企业适应性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制度变迁、结构变迁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经济发展中结构变迁的角度,验证我国经济发展及转型时期收入差距与经济结构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实证分析表明,制度性障碍及各种类型的结构反差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消除城乡、产业及地区等结构变迁中的反差。  相似文献   

15.
专利战略变化:内涵、时空范围与类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技术生命周期,也造就了专利技术发展的动态性与突变性.因而,适时对原有的专利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将是企业必然选择的战略管理活动.专利战略变化是专利战略和战略变化两个交叉领域的新兴课题,在借鉴后两者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专利战略变化的内涵、作用的时空范围及呈现的类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建立对专利战略变化进行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随着VUCA经营环境的到来,企业面临更为严苛的挑战,如何适应与变革以获得生存和发展,是每个创业者和高层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以间断均衡为代表的传统组织变革理论关注的是插曲式的巨大变革和新旧系统的替代,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不同于间断均衡理论,着眼于组织长期适应性的连续变革理论采取了微观的和近距离的视角,认为发生于组织日常实践中的适应性调整和持续变革才是现实中组织生活的真实写照;组织需要对组织日常实践中持续发生的即兴行动和彼此互动的适应性行动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组织内外部的各种变化。探究连续变革发生的过程与动力机制,对于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已有组织以及面临不确定性的新组织,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Policy》2022,51(10):104565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gent-based model (ABM) of endogenous arrival of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new sectors entailing different patterns of labour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consumption dynamics. The model, building on the labour-augmented K+S ABM, addresses the long-term patterns of labour demand emerging from heterogeneous forms of technical change. It provides a multi-level,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n so called scenarios of the future of work, currently often restricted or to firm-level or to short-time sectoral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labour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tend to balance. It is a relatively fair and stabl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granted by a Fordist-type of regulation of the labour market that guarantees that the model never reaches stages of persistent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On the contrary, a systematic mismatch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pheres emerges out of a Competitive (post-Fordist) wage-labour nexus, wherein the labour shedding effect of process innovation tends to prevail over the labour creating effect of product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8.
西江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36个气象站1960年~2000年的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西江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信度水平在99%以上,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的增加率分别为0.237℃/10年、0.07℃/10年和0.127℃/10年;从区域上看,冬半年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温增加趋势显著,南盘江至柳江之间的区域增温趋势的信度水平在99%以上,夏半年和年平均气温仅部分区域出现显著增温;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都在不同的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周期震荡;冬半年和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左右发生增温突变,突变后气温分别增加0.5℃和0.4℃。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变革:一个变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整体上看,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没有突出的成效,其症结主要在于原有组织体系的束缚。因此,深刻认识全面质量管理对传统组织的挑战并据此进行系统的组织变革。从基本概念着手,探讨了全面质量管理对组织的系统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组织变革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