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数”,是指书刊在一次印刷中的数量,应该真实地反映实际印刷的册数,但由于利益驱使,目前市场上图书所标的印数与实际印数不相符的现象却大量存在。一、多写少印这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利用印数促销。出版者为了更多地销售某种书,故意将版权页上的“印数”多写,...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纸张严重缺乏,许多实用而有价值的书籍得不到印刷发行或印数很少。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书报杂志被大量浪费!比如,一些单位用公款购买各种各样的书籍,而且多半是大部头、多卷本,不分对象、不讲需要,每人发给一套几套,放在那里睡大觉,而真正需要这些书的单位、个人却买不到这些书;有许多领导机关,经常动用公款买书报杂志送给领导,什么常委以上,副主任以上,副书  相似文献   

3.
初夏。我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的办公楼里,访问了该局副局长陶有法。他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看了我写的提纲,现出沉思的神情。我们的谈话自然从多出好书、繁荣出版开始。我问:“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指出,多出好书是出版部门的永恒主题。您作为省局分管出版的负责人,对此有何考虑?”陶有法同志不假思索地说:“中央领导同志和新闻出版署的领  相似文献   

4.
这个题目并非在“绕口令”。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中的两项内容。出“名人”的书由来已久,而“名人”出书形成“气候”,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出“名人”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写反面历史人物的书、写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及各个领城内名家的书。但作者都是“其他”人,而非“名人”本人,是别的人写“名人”,“名人”被人写。这类书往往有  相似文献   

5.
翻阅今年《人民日报》扩版后的第一季度报道,有这样一个突出感受:体现党的意志浓了,报道基层内容多了,新闻可读性强了,版面设计新了。总之一句话,在保证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活动报道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稿件。《人民日报》这次扩版,不单纯是版面页数的增多变厚,在内容上也增加了新闻性、指导性和思想性的厚重之感。贴近即亲近。“两会”期间,与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谈起《人民日报》的变化,他概括了一个“亲”字———“越读越觉得亲了”。据他介绍,他原来看《人民日报》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下标…  相似文献   

6.
书籍的品种和印数,是两个会发生矛盾的指标。例如说:印刷欢迎长版活,排挤短版活;发行重视畅销书,漠视冷门书。这些,实际上都是品种和印数的争论。但在读者看来,品种和印数又常常是一回事。读者在书店买不到他想买的书,你说是印数不足;在读者看来,就是缺这么一个品种。书,跟世界一样广漠,跟历史一样悠久,它应该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7.
在最近出版的《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一书中,作者吴冷西记述了1957年中央决定当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的吴冷西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6月13日下午,毛主席召见吴冷西作了指示,书中写  相似文献   

8.
第八节印数一本书的印数是单位生产成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苏联也被认为与著作的质量一样,是决定其社会影响的因素之一。印数对单价的影响从而对利润的影响见第二表。该表说明一部著作发行一万五千册就可能亏损六百七十四卢布,同一部著作发行七万五千册就会使出版社赢利四千零七十三卢布。虽然出版社在制定年度出版计划时对每种书的印数作了初步估计,但他  相似文献   

9.
放在书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请别人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写的称“自序”。放在书的正文后面的是  相似文献   

10.
陶膺  张环 《出版史料》2006,(2):57-59
一本经济研究著作在短短的五年(1979~1984年)间引起国内外读者广泛的注意,印数达到992万册,同时出版了英、德、法、日、西班牙和塞尔维亚等外文版,这在新中国出版史上值得大书一笔。这就是1979年出版的薛暮桥同志所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作者在这本书的绪论中说:他想写这么本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始起于1955年中宣部给了他一个任务,要他和于光远、孙冶方同志写一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作了很多准备,作了很多研究,也写了初稿,由于当时受“左”的思想影响,加上“四人帮”的干扰,“禁区”甚多,无法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粉碎“四人…  相似文献   

11.
记者除采写公开报道外,还要采写不便公开报道的重要情况供领导参考。许多责任心强的记者都很重视写“内部参考”。有些“内参”经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对实际工作起了很好作用;各级领导也很重视新闻单位的“内参”。但是,有些记者对写“内参”的认识尚待端正。如有的同志认为,“内参”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的《他改变了中国》一书中,有一节写江泽民帮“新闻联播”节目纠错的事。读来感到韵味悠长。  相似文献   

13.
看了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联想到,在《中国记者》1987年第10期上曾登载过这样一篇文章:《他与“世界第八奇迹”》。这篇文章写的是中国新闻社记者蔺安稳于1974年春回家乡临潼县探亲时,看到县文化馆收集的农民打井时挖出的秦陵陶俑,认为这个考古新发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于是写了一篇情况反映,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这是最早的一篇关于秦陵兵马俑的报道。遗憾的是,他以后没有机会对此进行连续报道,关于秦陵兵马俑的进一步发现与发掘的报道任务,就落在我和好些常驻陕西的记者身上了。1979年4月,中国考古学会在西安举行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出版之后,著名史学家、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先生对它作了较高评价,认为“这套书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上下几千年,包罗万象”,“把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用引人入胜的形式在青少年中传播”。他特别仔细地看了每本书的序,认为这是“大专家写小读物”,专家们“选择了本领域内最健康优美、最有教育意义的部分,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来写”,“把哲理、历史、文采交融在一起,这种写法我特别欣赏”,尤其是“每篇序说写得很  相似文献   

15.
以前,每当我把稿子送交领导审阅时,领导总说:“小牛啊,文章写得不错,书法还要加强啊!”我知道,领导是批评我写的字像“小学水平”。但何只如此?字写得丑,爬格更慢,资料又难以保存,这已成了我的心病!在领导和文友的授意、参谋下,我用积蓄买了一台新电脑。很快,  相似文献   

16.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0年前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你知不知道,这位村支书前不久为家里人的事与人打架,差一点就‘进去’了?”我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典型是乡领导推荐的,村里的干部介绍的都是正面的素材。”这位知…  相似文献   

17.
父亲生前是个"老出版",从业近七十年,手中过书无数。他晚年曾有两个愿望,一是能拥有一间自己明亮宽敞的书房,将散摆各处的书统统集中其内;二是能与退休的儿女一起,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出几本自写、自编、自印的书。在二十多年前,这也许仅是个美好的愿望;但在他离世之时,已全部实现了。"试水"初获成功2003年,父亲的老友、前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到上海来散心访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5,(7):27-27
放在书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请别人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写的称“自序”。  相似文献   

19.
《出版视野》2005,(6):44-45
放在书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请别人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写的称“自序”。  相似文献   

20.
邑郡 《出版史料》2004,(1):68-69
出书难,至今依然是个问题,其所以难,只因印数过少,出版社怕亏本,亏本是企业之大忌,于是对这类稿件大抵不被欢迎。这类稿件的命运,大致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这类稿件到处碰壁,几经“旅行”,依然回到作者手里。第二种是由出版社提议要作者出钱资助,也就是用来弥补印数少的亏蚀,再加上一点审读费之类。第三种叫做自费出版,所有因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