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鼎湖山听泉》教学片断——教师A:师:(在黑板上书写"鼎"字)这是什么字?生:是"鼎"字。师:同学们见过"鼎"吗?你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去本市一所规模高中调研,听了4堂高三历史课,四位教师教学的内容同一,即通史框架下的一轮单元复习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用的是同一个学案和课件(主要板块有前置作业、总体结构、课标解读、阶段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3.
《日出》中的陈白露与《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在从妓女生涯走向死亡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悲剧命运;但二者的性格内涵又有质的区别。陈白露屈服、依赖于黑暗势力而自甘堕落,而玛格丽特却始终保持着独立与自由,并最终挣脱金钱的羁绊而追求真挚的爱情。因而,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玛格丽特则表现为信仰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和<天龙八部>中的叶二娘这两个人物形象,人生经历相似,人生结局不同,通过对比,希望更多的读者对不同文化环境和不同宗教信仰对文学的影响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反复品读发现这篇散文"形散神聚",其"神"就蕴藏在题目中的"听"字中。从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中探讨"听"字所蕴神髓。  相似文献   

6.
说“鼎”     
我们的祖先从发明陶鼎到青铜鼎再到铁鼎前后绵延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鼎最初的用途是做烹煮器具,直到春秋时期,贵族还用鼎来烹煮食物。在鼎里放上食物,底下架上碳火烧,食物烹熟后,用杠穿过两耳,由下人们抬至客厅供贵族享用。夏铸九鼎之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我偶然发现“师”和“归”两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找时,两个字的部首不相同,但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的部首应该相同。而《现代汉语词典》把“师”字安排“|”部里,而把“归”字安排在“ヨ”部里,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连数天,我反复查找各种语言文字书面的书籍,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部首归并的问题。自东汉许慎创立540部首将汉字归类以来,汉字经历了许多变化。许慎在著《说文解字》时,主要依据小篆字形,把同一形旁的字归在一起,称为一部“。师”字在“币”部“,归”字在“彐”部。许慎的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篡字书的人所…  相似文献   

8.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夏斌 《青年教师》2010,(5):38-39
教学片段: 师:作者白天由于行程较紧,不能停留下来细细品味,只能走马听泉;而夜晚,山静泉响,却能让作者有充足的时间用心欣赏这泉声的美妙,自由读第8节,看看重点写了几种泉声?用笔画下来。  相似文献   

10.
<正>我校开展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由同年级教师对同一节课(苏教版数学第三册"认识厘米")分别进行教学设计、上课,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教学情况也不同.在此活动中的不同的新课导入引发了笔者对数学教学价值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dui”是“師”字的初,是借“堆”字象形字的“dui”表师义的假借字。“币”字倒的“币”表师义的。后来“dui”和“币”两个同义字合成“師”字。dui、币、師同义,都是军队的师旅的“师”。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课本注:“乌有”,没有。“乌”,同“无”。注“乌有”为“没有”是对的,说“乌”同“无”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13.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  相似文献   

14.
王正 《学子》2003,(2):54-54
《七根火柴》课文里有三处使用了“粘”字:①他……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②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面粉……⑧……打湿了的头发粘在前额上……在教学中,老师告诉同学说,“粘”有两个读音:zhān 和 nián。根据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来确定该读zhān 或 nián。说上面的①读 nián,②和③都读zhān。这是吴迪念初中时学语文课文学的。现在她上高中二年级了。老师在教学中恰巧又举了《七根火  相似文献   

15.
16.
《红字》中的海丝特&#183;白兰和《天龙八部》中的叶二娘这两个人物形象,人生经历相似,人生结局不同,通过对比,希望更多的读者对不同文化环境和不同宗教信仰对文学的影响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教杜甫《登高》,已有近十回。年年岁岁“诗”相同,岁岁年年“教”各异。此回教《登高》,我还想变变招。一变教师讲述为师生诵读。首先让学生朗读。按常规教法,应首先来一番知人论世:杜甫为何许人?诗歌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否则学生会如坠烟雾,不明就里,无法深入了解诗作内涵。这种  相似文献   

18.
“致”辨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文后注释为“致,达到”。这样注解,对理解文意来说,相当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9.
"非"是个独体字,是截取"飛下翅,取其相背"而来的,从"非"的字,有一些仍有"飞"意,或多含有"相背"之义。因此,原字"飞"仍按照其固有的语义系统发展,而"非"一方面含有其截取"飛下翅"时的最初意图所要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仍保留了"飞"的某些遗传基因,所以有时还可以起一点"部分表全体"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俳、蜚、霏"等"飞"义的"非"声符字,并解析了《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说文》以外的"飞"义的"非"声符字。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之友》2013,(12):38-39
古今人物的符号除了“名”与“字”外,还有一个“号”,又称别号。《辞海》中说:“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名与字均是由父母或长辈给取的,往往受长辈理念、宗族辈分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而号一般由本人取,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号,自由地抒发感情或表明志向.所以又称“自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